“素质教育”的说法值得商榷

作 者:

作者简介:
萧宗六 华中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班主任之友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教育”前面加上几个字,用来说明教育的性质、类别、思想、内容、方法等,这是常用的教育分类法。例如用平民教育、贵族教育说明教育的不同性质;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说明教育的类别;用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人生观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说明德育的内容;用启发式教育、填鸭式教育,说明教育的不同方法。上述分法是科学的,内涵明确,见词明义,不致产生歧义,因而得到社会的公认。

      现在教育报刊上出现了不少新名词,用来表述某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应该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用一个新名词来表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有时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表述既不严谨,也不科学,甚至滥用概念,这就不值得提倡。翻开近几年的教育报刊,这类新名词层出不穷。稍为统计一下就有:和谐教育、和乐教育、快乐教育、愉快教育、愉悦教育、乐学教育、乐园教育、求真教育、兴趣教育、情感教育、主动教育、主体教育、激励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成才教育、挫折教育、磨难教育、养成教育、差异教育、个性教育、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上述名词概念,就不见得都是科学、准确的。因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或教育现象,要用几个字来概括,是极不容易的。如果硬要这样做,便经不起推敲。例如现在很流行的“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就不是准确无误的。所谓“升学教育”,大概指的是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升学服务,含有贬义。有人马上予以肯定,提出“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随之有人反驳说:不应把“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理由是“升学教育”中包含有“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反驳并非毫无道理,可见“升学教育”的说法未必准确。又如“素质教育”,现在用得相当广泛,几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到处可闻“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似乎“素质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大有取代教育方针之势。

      “素质教育”这个新名词是怎样出现的呢?笔者无从查考,它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据我推测,大概是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简化而来。能否将“提高民族素质”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简称为“素质教育”呢?我认为这样简称有悖于原意。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的素质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所以需要培养、需要提高,不能笼统地说成“素质教育”。犹如“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的水平”、“提高人的修养”,不能简称为“认识教育”、“水平教育”、“修养教育”,是同样的道理。

      当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是低下的。亟需提高,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此有精辟的阐述:“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深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学校来说,当然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哪些素质呢?《纲要》也说得很清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人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素质教育。把“提高民族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简称为“素质教育”,甚至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学术上的专有名词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就与《纲要》所说的意思大不一样了。例如有的同志完全撇开《纲要》所说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对“素质教育”的所谓“深层新意”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素质教育”有“两翼”,一翼是“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另一翼是“民族属性”;说“素质教育”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又可分为“生存层次”和“发展层次”两个部分……(《素质教育问题刍议》,1993年10月29日《中国教育报》)这就把“提高民族素质”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重大而严肃的使命(这是《教师法》第三条规定的)变成了玄而又玄的纯学术问题的“探究”。我认为,这种研究方向和思路,不值得提倡。如果循此思路研究下去,有两翼必有主体,那么主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岂不是又要“探究”一番?我不知道这种“探究”,对强化人们“提高民族素质”的意识有什么帮助!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素质教育”的说法不是科学、准确的,那么,应该用什么名词好呢?恕我也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用个新名词呢?《纲要》长达二万五千字,多次谈到德育问题、提高民族素质问题,而且说得那么透彻,不是一次也没有提到什么“素质教育”吗?

      有些说法,意思大体一样,也没有必要安上许多新名词。例如和乐教育、和谐教育、快乐教育、愉快教育、愉悦教育、乐学教育、乐园教育,意思大体差不多吧,可用了这么多新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