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目前已愈来愈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理论热点”之一。“交往”一词本身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其英文communication有通讯、信息、传播以及(意见等的)交流、交换、交往等多种含义。 系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交往理论的形成是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初的交往理论只是狭义的信息(传播)理论,作为一种数学理论由哈特在1928年第一次使用。1949年C·香农和W·韦弗在“交往(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此后随交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交往理论也从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扩展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对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交往的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空前进展,成为众多学科共同研究的交叉课题之一。(注:范进:《现代西方交往概念研究》,《哲学动态》,1992年第6期。) 一、关于交往概念的不同界定 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交往,给交往赋予不同的含义。1.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交往是一个系统通过操作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才能够得以传通。2.交往不只是单纯相关言谈的、阐述的、意向的讯息传播,交往将包括所有这些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3.交往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及情感,亦可定义为通过讯息所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4.交往理论是指那些试图寻求阐释的意义(尤其是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意义),描绘这些意义得以传播的管道,追溯社会群体对这些意义的依赖性,以及他们创造这些意义的能力的理论。 美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确定了以下几种交往概念: 1.交往是人们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 2.交往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 3.交往是根据预期目标的要求,利用语言或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 4.交往是两个相互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 这四种交往概念,都是从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面来描述交往的。有的从传递者的角度,有的从接受者的角度,有的则从双方的角度——传达者和接受者的角度来描述交往。美国学者倾向于把交往定义为:传出和接受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并给予这些信息以意义的过程。 二、三种意义上的交往概念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研究信息(information)如何变成讯息(message),谁在发送讯息,发送哪些讯息,从讯息的发出到接受经过哪些信息,这些讯息的传播具有何种功能和效果等。这是一种技术科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由哈特利最先提出,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香农和韦弗从数学角度提出一种直线式的单向信息传播的图式,描绘出信息从信源到信宿,从发送器到接受器,从讯源到信号、再还原为讯息的传播过程。近年来已将这种单向式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双向式的,具有反馈功能的动态传播系统,并将语言氛围、传播环境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系统中。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与狭义的交往不同在于,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它不去对交往过程中纯技术性手段进行考察,而是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性分析,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这些理论有代表性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狄尔泰的“生活关联体”、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准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世界中的存在”、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等哲学概念中。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侧重在交往的哲学本质、基础和可能性的研究,研究交往过程中人的互主体性(inter-svbietivity),即交往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哲学特点;研究交往的中介即语言符号的结构和规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研究交往和语言问题构成了本世纪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在他创建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一般和社会交往理论,表达了“社会交往”的一系列概念,如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个人交往与普通交往、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与分工、交往与社会经济形态、交往与共产主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社会交往理论为线索,阐述了历史唯物论的一系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