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教育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人杰 广州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何谓教育现代化?答案似乎已很明白。从字面来看,教育现代化就是使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角色来说,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在中国,现在一般都承认,教育现代化要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使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情操、知识和技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规定了具体的要求。这一切,从研究方法论看,都以“教育现代化是……”为取向的。

      我们不妨换一种研究取向,即从“教育现代化不是……”去探究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这里,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事实上,当然不止于此。那么,教育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不是……?

      一、教育现代化不单是指硬件建设

      不错,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对现有教育设施的维护、更新,也离不开校舍、建筑物的重建,以及设备、器材的购置。不过,教育现代化更是指谓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唯有如此,教育本身才能全面有所改革以符合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换言之,教育现代化既是硬件建设,又是软件建设,只是物质富裕化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仍相去甚远。

      在对地区或学校进行评估或督导中,更广泛地说,在教育的综合实力评量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各自究竟应占多少权重,似一直没有达到共识。一般而论,在这个问题上很难给出一个百分比,况且,还得因时空而异。我们倾向于以软件建设的权重略多于硬件建设的权重为宜,因为硬件建设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更多。常被人忽视的是,通常被区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这两个方面在教育现代化中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购置教育新设备,这本身也需要研习新设备的知识和方法,并发展使用新设备的态度和意愿。新教育技术的使用则提供了更好的说明。

      据新近的国外研究表明,在课堂中使用新技术其正面效果可概括为:

      能够以一种超越传统教学法范围的方式,使学习者的兴趣得到激励和支持,并可以使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得到支撑;

      有些实验已成功地使用CAI,为那些进展缓慢、“处境危险”或有身心障碍的学习者提供方便;

      学习者对教育中使用的新技术的接受,可以成为教育变迁的“催化剂”;

      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社会蕴涵而言,接触新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学习者可以更有准备,以直面日益受技术革新之影响的社会。

      新近的国外研究同时也指出了课堂中使用新技术遇到的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概括为:

      目前关于新教育技术的激烈争论,双方奉行的其实都是“技术主义的观点”,因为无论是将新教育技术视为“威协”还是“灵丹妙药”,双方都假设教育质量和教育民主化的欠缺乃是技术难题之产物,而不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或经济因素之产物;

      新教育技术可以有助于形成体质思想和若干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必须设计出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模式;

      新教育技术的效能在有些方面是有限的,例如,学习者的小组活动,学习者参与,以及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责任感等,较少地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的性质,更多地取决于与前述学习模式有关的技术的使用;

      此外,新技术现在还往往被用来支持传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被用来促进新的学习方法。(注:国际教育局著,张人杰译:《关于新教育技术》,《教育的信息与革新》,载于《教育研究信息》1997年第7-8期。)

      无论从上述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在课堂中使用新技术不是一项与软件建设无关的硬件建设,硬件建设的正面效应会因软件建设而有所增强,软件建设亦同此理。

      二、教育现代化不全是指观念现代化

      在阐述这一命题之前,需要了解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就社会变迁理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而言,在我们看来,当代社会学与古典社会学已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变迁的范围上,当代社会学已从社会大系统及社会子系统的探讨扩及社会小系统(如家庭、学校等);

      在变迁的方式上,虽然有社会学家W·E·穆尔综合各家学说后归纳出来的十种变迁的模式,不过,社会变迁可分为直线式变迁与循环式变迁两种类型的见解已属主流地位;

      在变迁的原动力上,现以和谐(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影响为最大;

      在变迁的条件上(亦称之为变迁的因果关系),早期的社会变迁理论多采单因素说,当代则认为社会变迁源于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之交互影响,亦即多因素说现已占主导地位;

      在变迁的未来上,现在除了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两类构想之外,还有现代与“后现代”这两类思潮。

      至于现代化的涵义,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可以从三个互为影响的局面去探讨,亦即物质层面(经济、技术等)、制度层面(社会、政治等)和观念层面(价值体系等)。

      检视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化理论研究(含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常常可以窥见有一种观念论的倾向。观念论认为,历史的进程不需要从人类生活实践即生产劳动、工业、商业的发展中得到说明,而只要考察精神和观念的自我运动就行了,仿佛单纯的精神活动,如一个旧观念的被抛弃,一个新观念的被接受,就足以构成全部历史运动。(注:俞吾金:《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应当避免“观念论”倾向》,《社会科学报》1996年3月14日。)观念论,显然将复杂的社会变迁及教育变迁简单化和虚空化了。在我国,现在人们常说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且突出了教育观念转变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先导地位。但是,有些人在研究中却把它无限地夸大了,认为观念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根本。这样一来,也就不自觉地落到观念论的陷井中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