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诞生那天起,教育管理便应运而生。但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却寥寥无几。直至1902年,兴办洋务教育的清朝大臣张之洞在《筹定学堂章程》才涉及教育政策、法令的贯彻推行诸问题,算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滥觞。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专业始设“教育行政”课程,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49年后,“教育管理”课程仅作为《教育学》的一章,虽在1961年后高师重新开设了“学校管理与领导”课程,但也只维持了短短三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管理研究才枯木逢春,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1年,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有400多所高校设立教育管理专业,100多部教材、专著问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7月下旬,中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40多位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围绕“面向21世纪: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教育管理现代化”、“校长在学校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教师管理现代化”、“中小学现代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会议期间,萧宗六、董祥智、吴秀娟、贺乐凡等知名学者为全区一千多名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受到热烈欢迎。 管理是行动的哲学。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极其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动摇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必将带来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这已形成人们的共识。 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比之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将同样深远而毫不逊色。朱镕基同志早在1985年主编的《现代化管理》一书中所阐述的这一精辟见解对于教育管理现代化同样适用。 那么,什么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呢? 华南师大赵敏副教授、江西教育学院胡小萍副教授分别作了如下阐述:“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和管理技术建构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教育管理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需要,在教育管理思想、体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学校管理现代化,尤其是中小学管理现代化,是学者专家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江苏教育学院阮承发副教授认为学校管理现代化应分三个层次:管理者观念的现代化是深层面。它虽涉及人的思想、意识,不涉及财物,但对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影响力却最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组织制度的现代化是中层面。它规定着学校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等,是具有先进管理意识的人进行科学管理的载体,对学校管理现代化具有保障作用。管理技术装备现代化是表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遥距通信、电脑和微电子的飞速发展,它强烈地动摇着传统教育的模式,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它能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但它本身没有生命,需要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管理者去运用、操作,又必须以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去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这三个层面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学校管理现代化。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秩序的角度看,现代化就是法制化。华中师范大学董祥智教授就依法治校发表了以下看法: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工作中信守法律至上的原则,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确立的准则处理学校内部及外部关系,将学校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从而成为学校教职工的意志和愿望的体现。依法治校是一种管理思想,将学校权力的运用置于法律原则的指导监督之下,不允许将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依法治校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倡公正、民主,不以满足个人权欲为目的,而以体现教职工集体意志为标准;依法治校是一种方法,要将一切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一些专家和学者呼吁:要进一步完备教育立法、执法、监督的法制系统,并使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人心,遵法、守法成为风尚。教育行政权的行使,要有法律授权,并有法定依据。 华南师大江月孙教授强调指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一定要和人本管理结合起来。因为学校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积极性,因此,管理的现代化也是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的。 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众多因素中,校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什么是成功校长,如何做成功校长,这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向中小学校长提出的一个崭新而富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一个掌握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秘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成功的校长。那么,如何办成功学校,做成功的校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