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几部分中,分别提到教育在其中的战略地位、作用、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互关系的认识已经成熟起来。 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研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时,必须牢牢把握我们党从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出来的对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科学论断。 一、我国教育结构的纵向分析 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的教育基本情况是对教育结构比例进行决策的基础。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是对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的准确阐述。是进行教育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普九和扫盲 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12.2亿人口,其中市镇总人口3.6亿, 乡村总人口8.6亿。人口多、教育基础薄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统计报告,截止1996年,我国尚有文盲人口1.45亿,其中15~46周岁青壮年文盲3755万,占同龄人的6.14%;由于少数地区教育基础极差,每年还会产生几百万新文盲。扫盲任务在相当长期内还是非常艰巨和繁重的。 ——按照计划,到2000年我国将在85%的地区和85%的人口中,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1.712%的人口出生率,到2000年时, 每年将有1767.7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并从初中毕业。而1996年我国仅有初中毕业生1279.04万初中毕业生,也就是说初中毕业生将激增488.66 万人。如果考虑到15%人口地区由于普九的逐步实施,导致初中毕业生的增加,实际毕业生人数将超过这一数字。据统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最高峰值,从那时起我国人口才开始下降。因此可以预见, 即使到那时我国人口出生率降到千分之十以下, 每年也将出生16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 ——到本世纪末尚未实现普九的地区,恰恰是我国经济和教育最落后的地区,是普九的重点和难点。以1996年统计数据为依据,每年尚有312万少年儿童不能进入初中完成普九,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在经济和教育最落后的地区。而这一任务则恐怕必须在下一世纪初的10年内完成。这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即使对本世纪末已经宣布实施普九的地区,距离实施完全的义务教育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譬如,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城市区级单位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差异还很大;我们离完全的免费教育还有不小差距。因此,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巩固和完善时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备完善等。依据义务教育法并参照世界各国惯例,我们还要为实现完全的义务教育(即使是九年)创造很多条件。 (二)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仍以1996年为例。该年我国中等教育各类学校有关数据如下: 学校数(所)毕业生数(万人) 招生数(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4099 101.87152.34 中技3206 73.79120.77 中师 893 28.08 31.57 技工学校4507 68.15 74.05 职业高中8515 120.79158.23 普通高中 13875 204.93282.23 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各类中等学校共招生666.8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1.37%。 而当本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普九时,由于初中毕业生基数加大,将达到1767.7万人,即使维持51.37%的升学率, 则高中段学校招生数也将从666万增至908万以上(事实上,由于15%地区和人口普九的实施,实际数据会超过908万),况且到那时, 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希望子女接受更多教育的要求会更强烈,显而易见,维持51.37 %的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从目前国内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凡是实现普九的地区,都相继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以至2010年,从全国总体上把握,高中阶段教育应该和可能发展到多大比例,对此,国家必须及早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高等教育 根据1996年教育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学校有关数据如下: 学校数(所)毕业生数(万人)招生数(万人) 普通高校 1032 83.86 96.58 成人高校 1138 77.15 94.52 注:(不含自学高考、部队院校,各级党校) 普通高校1996年招生数占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数的33.87%。 此外,1996年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达567.68万人(不含部队院校、各级党校招收的“学历学生”)。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6亿。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又由于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存在;以及高等教育一直维持计划经济时期的招生方法,使得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一直不畅通(中专毕业生也如此)。这就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特殊情况,即高等学校面向12亿人口招生,但其毕业生却仅面向3 亿多人口的城市(只有极个别毕业生到乡镇)就业。据报载,北京市1998年北京生源毕业生20400余人, 其中工科占32.35%、农科占1.6%、林科占0.4%、医科占7.0%、师范类占10.4%、文科占11.2%、理科12.7%、财经类占19.1%、政法类占2.4%、 体育类占0.2%、艺术类占2.7%。虽然农林两科毕业生比例仅占2%, 但是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实际上并不是农业生产和农村不需要,而是这些学生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到城市就业,谁又愿意到农村呢?这种状况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因此笔者以为,我国计算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的时候,应该将城市与农村分开,分别计算较为合理和有用,我国也不应简单用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去和外国进行比较。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二元经济长期存在的状况,教育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如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