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当今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人们多把原因归结为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社会”①的到来而出现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或者“道德滑坡”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就深层次而言,作此结论只是因为人们总习惯于用对传统观念的理性遵从来衡量思想管理的实际效果,而对对象个体在个性化、非理性化方面的发展趋势缺乏应有的观照。殊不知,这种发展趋势乃是市场社会对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理性(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模式化)所束缚的欲望、本能、动机、需要、意志、激情、无意识、习俗、直觉等精神心理因素的解放的必然结果。反映到学校思想管理中来,给人的感觉是消极的影响更明显,即管理效果中以理性可控制的成份日益减少,而实效与预期之间的反差总在不断增加。其实,市场社会的初期发育离不开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激活。比如没有物质欲望、利益、需要的驱使,没有百折不挠的激情和意志力的推动,要打破僵局,改变千百年来的旧观念以及落后、封闭、保守和怠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市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能是空话一句。问题只在于在缺乏科学理性规范系统的条件下,人的非理性行为因素若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就会泛化为一种潜在而盲目的社会破坏性力量——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表现得很突出了,诸如受集体无意识的发财欲望驱使的“民工潮”、各种源于投机取巧心理的短期行为等等。学校不是“象牙塔”,不是所谓纯而又纯的“净土”,其思想管理活动无法超脱这种非理性的影响。本文就是想借此立论,对这种管理活动的效果的非预期性等给出一种新的理解。 一、学校思想管理的非理性解析 所谓学校思想管理,即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和整饬,旨在于获取师生在思想认识、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几方面的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行为)的高效运转。最为直观的莫过于提高人的自觉程度。显然,这是一种针对理性之科学规范的追求过程,最终欲达到的目的就是目标与实效的高度一致性。就此,也可将学校的思想管理理解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理性化过程。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似乎早就忘记了:人的理性(诸如正确的判断、推理、思考、逻辑、伦理、价值等)恰恰是针对情绪、情感、意志、态度、动机、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才得以确立起来的,没有非理性哪来的理性?正是因了人的非理性的客观存在,才需要思想管理这种理性活动来规范它、限制它和整饬它。据此,学校思想管理可有如下三种理解: 第一,学校思想管理过程是一个理性与情感的互动过程。历史的原因造成人们恪守“人是理性思维的动物”这一偏向,学校思想管理也因之而形成一种注重理性轻视情感的模式。其实,理性虽然高于情感,却也包含着丰富的情绪情感色彩的非理性成份。正如马克思所肯定的,理性并不排斥感性及其情绪情感等非理性中介因素,而是充分利用它们所提供的诸如体验认识等的大量具体材料,从而使人的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发挥出极大的动力作用。所以,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实质上也就是理性与情感的互动过程。而且更高一级理性的获得就是这种互动过程不断循环往复的结果。因此,学校思想管理既要把对象视为有理性、会思维的社会动物,更要把对象看作有感情、有个性的能动主体。 从学校思想管理的结构来讲,它是由管理者和对象以管理内容为中介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种特殊情境条件下的人际交往。其中围绕着师生言行及思维方式的理性规范过程,存在着两条相互交织流动的信息回路:理性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此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两个互补的侧面共同作用于管理过程。理性回路中的信息即管理内容,包括管理者所持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政治立场等,载体是管理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管理者与对象的态度体验及情绪变化,载体是人的各种表情(诸如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等)。此二种信息构成思想管理的总信息。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信息流动就会减弱或停滞,造成管理质量的下降。只有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人们的情绪情感、动机激情等非理性因素被市场社会的开放性普遍激活的现实状况,情感对思想管理的影响将呈上升趋势。目前社会上对“情感智商”问题的爆“炒”现象就是一个极明显的例证。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偏重理性认知层面轻视非理性情感层面的管理方式,既关注对象言行的政治性质,强调理性的正面灌输,又在意对象的心理需要和切身感受,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真正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把握师生的思想状况,使管理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切中时弊,一抓就灵”,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二,学校思想管理过程是一个意识与无意识的互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可大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前者是主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回忆、有意想象、逻辑思维等。后者乃主体对客体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诸如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注意、无意回忆、无意想象、体验认识、非逻辑思维等。但二者又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彼此促进的统一整体。因而,直接涉及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意识)的学校思想管理,无疑要深受对象意识与无意识的制约和影响。由来已久的传统模式是把学校思想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形成人的正确思想意识的有意操作和转化方面,指望着各种预期或预定的社会期待转化为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意识成份,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更没想到要去有意识地创造、设计和选择一系列的积极因素,令其同样以无意识的方式去代替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