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静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这已成为推动世界许多国家大张旗鼓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不再象80年代初,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这样耸人听闻的口号挂在嘴边,但国家自上而下,由学校到社会,从政府到民间,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却一直没有减弱。

      美国90年代的教育改革既是80年代教育改革基本目标和思想的延续,也是对这一时期确立的某些改革政策的调整,还是在反思十数年来教育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新世纪教育发展方向的认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翻起的浪花。它具有明显的国际背景,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教育向新世纪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回顾美国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最为值得注意。

      一、政府(联邦和州)的改革意愿强烈,成为发起、推动和领导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地方分权是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不仅通过联邦宪法的形式得以确立,而且,具体表现在美国人将公立学校更多地认可为“邻里学校”(neighborhood schools)的行为和观念中。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美国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在对公立学校的管理上,美国州一级政府,乃至联邦政府越来越介入并加强了各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世纪初,美国全国有15万个左右的地方学区,目前这个数字为1.5万, 仅为世纪初的十分之一。这是各州政府运用自己的管理权,对小学区进行取消合并的结果。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美国各州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学区,乃至具体学校的管理。州政府管理权限的膨胀已在社会上引起很多讨论,并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所涉及的问题之一。在联邦政府方面,二战后美国通过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法令《国防教育法》,不但使联邦政府直接介入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而且确立了其在资助和影响教育改革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60、70年代,在社会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以强调社会公平、要求对少数族裔及处境不利人群进行补偿性教育(complementary education )为主要特色的教育改革也是在联邦政府的各种法令、法规,经济资助和专项拨款的推动下进行。

      由冷战而导致的剧烈国际竞争,通过发展教育来增强国家实力,缓和国内矛盾的大背景在进入80年代以后并未改变。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强化了美国要保持自己“世界第一”位置的意愿,因此,由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一书而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以更强劲的力量席卷全国,一直延续至今。

      8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仍然是政府的作用。不管是里根,还是布什,一向社会政策保守,鼓吹自由经济,反对中央干预的共和党政府在推动教育改革中表现出很高热情。特别是以“教育总统”自居的布什在任期间不但组织召开了有各州州长参加的教育最高级工作会议,还正式出台了全面规划美国教育改革方向的《2000年目标》。自1990年起, 美国已连续六年发布《国家教育目标年度报告》(The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虽然报告由“国家教育目标小组”(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提供,但只要看一下这个小组的人员构成,我们就可以了解其性质。国家教育目标小组有8 位州长,两位联邦政府阁员(一位是总统劝内事务助理,一位是联邦教育部长),四位国会议员,四位州立法委员(同时也都是国会议员)组成。可以说联邦、州两级政府的教育决策者和最高管理者尽在其中。以克林顿为首的民主党政府上台以后,对共和党推行的很多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但在教育方面仍延续了布什在任期间的许多决定。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两党的总统侯选人为争入主白宫,在很多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在推动全国的教育改革,加强政府的教育责任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明显不同。

      二、强调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第二个特征是以提高质量,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定既是60年代以来“回到基础”运动的延续,也是对同一时期在民权运动影响下,教育进一步大众化之后,在学校教育目标上的一种校正。美国人在教育上一直存有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不满欧洲教育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即教育作为一种身份和特权的象征在社会上分配不均,因而为自己所建立的、面向大众的公立学校教育制度而骄傲,另一方面,他们又羡慕欧洲(包括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水准,深深地为自己的公立学校花费巨大,却质量不高的状况而担忧。美国人在教育上的这种矛盾心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族性格中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既共生又冲突的特征。虽然从总的方面来说,美国人对教育改革的希望是既坚持民主社会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又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效益不高的顽症。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美国人的这种双重教育改革目标常常不能实现。回顾美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我们看到的是在公平与效益、平等与质量两方面的摇摆,甚至矫往过正。但如果以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为例,我们可以说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加强学校的学业标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劣,学生学业水平在国际排名中远远落后,这震惊了美国人,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致地谴责教育的平庸,追求教育优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在美国这样一个舆论多元的社会,这种“一致”和“共同”是十分少见的。其实,《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引起轰动不久,美国已出现对其中所使用数据的疑问。以后的一些关于学生学生成绩和教育质量的更为严谨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学校教育质量并不象报告所说的那样糟糕,但是这并未使美国人在教育上停止“狼来了”的呼喊,也并未降低人们对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表现出的热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