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宏武 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讲师 浙江杭州 300012

原文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记忆过程诸多因素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创设适宜的记忆情景。在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教师不但应把精力放在记忆组织策略的训练上,而且应当同时创设适宜的记忆情景,指导学生善于调整自身状态,控制与利用外部因素,引导学生如何针对自己的特征和不同的记忆任务,调动各种不同因素,选择最适宜的策略,从而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441

      一、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

      关于记忆组织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看法各异,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记忆组织是个体对所识记材料的加工。这种加工对不同的识记材料采用不同的组织策略:对有类的包含关系的材料是根据其类别间的联系进行加工的;对较难归入某个范畴,彼此间又无明显联系的材料,则是通过个体主观地使这些材料间赋予某种关系或结构进行加工的。

      目前,关于记忆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 )记忆组织现象的揭示;(2)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及其策略的发展。

      记忆组织现象最早为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认识。格式塔学派认为,记忆是由组织的原则,特别是知觉组合的法则支配的。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了格式塔学派的观点,明确认为人类记忆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组织化。个体摄取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联系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如像通信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输出将取决于输入,或者说输出与输入是相关的。如果对记忆材料的输入是有组织、有序的,与储存编码、检索提取紧密联系的话,无疑会促进记忆的储存编码、检索提取,增强记忆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组织化水平以及如何以一种组织化方式去识记材料,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关键。

      关于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从总的发展趋向看,儿童的记忆组织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就各阶段而言,儿童的群集组织水平和主观组织水平发展各有侧重,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和水平。Borklund和Marchena的研究发现〔1〕, 在学前儿童的记忆组织中,联想群集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利用类别群集来组织记忆则增长,至七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一年级)时,类别群集占主导地位。儿童记忆的主观组织发展与其认知发展具有一致性。个体认知水平发展越高,其主观组织发展水平也越好。

      在儿童记忆组织水平发展的同时,儿童记忆组织的策略水平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有研究表明〔2〕, 小学生组织策略的发展可分为产生性缺损(即指年幼儿童在非记忆情景中具有执行策略的基本能力,但常常不能在记忆情景中自发运用组织策略)和成熟运用组织策略两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处于产生性缺损阶段;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记忆情景中能自发运用组织策略,而且组织策略的运用对回忆有积极的效果。这说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处于成熟运用组织策略阶段。

      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学习主体决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贮存外部信息,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能动地采用各种认知策略操作和加工学习材料,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学习就是学习主体将所学材料组织化并纳入主体认知结构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记忆组织能力同其它认知能力一样,是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发展的各阶段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一般认为,每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超越的,但每个阶段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水平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状态的影响,而且受到外部条件主要是教育影响的制约。因此,学生的记忆组织能力可以通过教学的训练与培养而提高。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习得;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训练而自觉获得。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自第一条途径,因而往往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不但对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既要适应学生记忆组织发展水平,又要能提高学生记忆组织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记忆组织发展水平和记忆组织策略发展水平,使教学与学生已有的水平相适应,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前所述,学龄前儿童的联想群集水平占优势,到初一时,学生的类别群集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应该用所熟悉的、联想值高的生动直观材料进行教学训练;对初一以上的学生,就可以用具有明显的类别关系的材料进行教学训练,但也要注意其生动性与形象性。

      在记忆组织策略发展水平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产生性缺损阶段,五年级以后的学生处于成熟运用阶段。导致年幼学生产生性缺损的原因主要有:(1 )对记忆手段和记忆目标之间的功能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缺乏预见性和目标定向。(2)不能清楚认知策略的有效性, 常运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简单的,但也相对无效的策略,如机械记忆法等。(3)知识基础差,认知发展水平低〔3〕。针对学生产生性缺损的原因和特点,教师在记忆组织策略训练时,一方面应适应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辅之以认知能力的培养,如概括归纳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整个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应用记忆组织策略的自觉性,他们的记忆组织水平和策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长期不断的记忆组织策略训练,这样就能不断增强他们应用记忆组织策略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组织水平和策略水平。

      三、授予学生记忆组织的策略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注重要求学生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忽视怎样去记住这些知识的记忆组织策略知识的传授。学生记忆涉及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记忆内容——有关事物特征和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有关如何记忆最经济、最有效的知识——记忆组织策略知识。记忆组织策略知识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种策略的重要性及应用性方面的知识,二是某种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教学训练中,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使用某种策略的重要意义,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与学相互配合。就陈述性知识而言,主要知道某种策略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但更重要的是对策略条例性知识的掌握,即知道对什么样的材料类型应用什么样的具体策略最迅速有效。对程序性知识来讲,就是掌握某种策略使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例如,地点记忆术可分为三个步骤:(1)记住一连串熟悉的场所;(2)产生需要记忆的项目的生动表象;(3)将各记忆项目逐一与第一步中的场所配对。回忆时, 首先想到熟悉的位置,由此通过表象想到与其相连的词。学生对记忆组织策略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自觉应用,才能逐步掌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