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对教师供给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刘琪,昆山杜克大学高管教育助理研究员(江苏 昆山 215316)。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均衡布局是促进区域教师供给机会均等的重要条件。研究基于空间布局视角,探析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师范类专业点空间布局及其对教师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师范类高校向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省市和中南地区人口大省聚集;师范类专业点分布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高质量特色师范类专业点主要分布于东部发达省市;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对地区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均有显著促进效应;相对于师范类专业点在校生规模,省际人口虹吸效应更能解释教师数量供给水平;各省市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和经济水平能反映地区教师质量供给水平;由于师范毕业生的迁徙流动,省际呈现出师范类专业点分布与地区教师供给不匹配的现象。建议优化省属高校教育专业学位点结构,完善并延续“优师专项”等中西部支援计划,突出中西部师范专业点办学特色,并通过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外溢”属性逐渐解决地区教师供给的不足。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22)04-0055-13

       DOI:10.19503/j.cnki.1671-6124.2022.04.006

       教师人力资源作为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长期致力于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从而推动教师资源供给的改善,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在区域层面依然存在教师数量供给和质量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从衡量教师数量供给的生师比指标来看,教育发达省(区、市)如北京市2019年中小学的平均生师比为11.04,教育欠发达的中部人口大省如河南省同年该值为17.73。可见,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供给的富余程度是河南省的1.6倍,且不同学科教师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中西部省份更为明显。同时,从衡量教师质量供给的教师学历结构指标看,中小学中拥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最高的省(区、市)为北京市(17%),其次为上海市(13%),而贵州省、云南省的此比例仅为1%。师范类高校是优质教师队伍的主要培养单位,对解决教师供需矛盾发挥关键作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等因素,以改善教师资源供给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高等教育布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显性抓手,而高等师范类专业均衡布局则是实现区域教师供给机会均等的重要条件。遗憾的是,国内鲜有研究关注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资源配置与教师供给。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回应三个问题:(1)我国高等师范类专业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2)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是否影响了地区教师数量和质量层面的供给?(3)是否存在省际的师范类专业点分布与地区教师供给不匹配问题?对以上问题的回应,既能从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的角度为我国高质量充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也能在政策层面为推进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新举措。

       一、文献综述

       教师供给是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议题,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均产生深远影响。教师供给涉及数量和质量,其中,教师数量供给是指教师数量规模是否满足地区学龄儿童教育需求,通常使用生师比这类指标加以表征;而教师质量供给则是反映地区教师供给的质量水平,通常使用是否具备教师资格证、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等指标衡量[1,2]。地区教师供给分析需要区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教师供给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职教师与有资格并有意愿从教个体的总数。宏观层面的教师供给研究,着力于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教师供给总数如何受到地区人口教育需求、经济水平、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等宏观因素影响而变动。微观层面的教师供给研究,实质是探究个体教师岗位选择和地区选择的决策函数,是对个体职业选择和区域间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外研究发现,个体教师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区教师薪酬水平和薪酬激励[3]、招聘者约束条件和聘任制度[4]、成就动机等心理因素[5]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等方面[6]。而影响教师在区域间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经济条件和学生生源背景特征等[7],具体表现为教师通常期望流向经济发达和生源条件更好的地区,而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教师数量短缺和质量薄弱的“双塌陷”问题[8]。

       相较之下,国内研究更多地聚焦教师供给微观层面,关注的主题涵盖教师供给政策[9]、城乡教师供给差距[10]、教师区域间流动[11]、农村教师资源供给与补偿制度设计[12]、教师供给侧的师范生培养体系[13]等研究内容。但针对宏观层面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与教师供给的研究相对较少。一方面,既有相关研究仅侧重师范院校的历史沿革和师范教育学科的空间分布。例如,曲铁华等研究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布局的历史嬗变,探讨了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对师范院校布局和资源重组的影响[14]。侯怀银等发现我国高校教育学科的分布呈现出全面但不均衡的特点,认为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教师教育发展需求、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和类型定位是高校教育学科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15]。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涉及教师供给侧与教师供给关系。例如,戴凤燕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对中学教师的供给具有较强的正因果效应,即地区高校扩招规模能够正向预测该地区教师供给,但影响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16]。李中国的研究发现师范生供给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向中小学校培养教师的数量结构、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和层次结构与地区需求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7]。智学等研究表明,师范院校非师范化、非教师化问题突出,师范类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显著,这对地区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产生不利影响[18]。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首先,当前存在区域间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的差距,有必要从宏观教师供给侧层面进行审视;其次,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聚焦微观个体从教选择,鲜有涉及宏观层面师范院校空间布局与教师资源供给的研究;最后,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不均衡,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与教师供给之间理论上又存在联系,而直接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我国师范类专业全国分布数据和教师供给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我国高等师范类专业的空间布局样态及其对省域教师供给的影响效应。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基于研究对象的甄别,本研究主要收集了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各省(区、市)教师供给以及影响教师供给相关变量等数据,包括全国31个省(区、市)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师范类专业点数、师范生在校生数、高等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学龄人口数量、基础教育生师比、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人均GDP、人口流动趋势等变量。其中,数据来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师范类专业一级监测报告》,主要涉及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开办本科师范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师范类专业点数量、师范生在校生数、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等指标。该报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通过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由全国高校填报收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二是各类由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19教育统计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公报》,涵盖各省(区、市)GDP、学龄人口数量、基础教育生师比、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人口流动趋势等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