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1999)04-0094-(04) 一、从知识、能力培养到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尤其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以及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知识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社会的兴起,人们认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进入20世纪之后,各国高等教育都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面包”和“猎枪”之争,就充分说明了能力的重要意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对能力培养的呼唤。随着人类向信息时代迈进,经济发展加速,竞争加剧,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等趋势越来越显著,从80年代初开始,人们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除了仍重视知识、能力以外,对人的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给予广泛和突出的关注。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专家认为,素质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教育从着重传授知识,到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养,到重视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当然,知识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就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与时代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关系不能偏废,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学的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强。知识转化为能力取决于所掌握的知识是否开启了人的智慧和心灵,是否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而固化到相应的活动中;知识和能力也并不等于素质。人的素质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它的内在性。知识需要经过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新层次的注重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作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传道解惑授业”作为教师的全部职能,教材上写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记忆和模仿,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1998年第29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五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获团体总分第一,个人总分第一,赛后举行专家报告会,当时,外国参赛选手纷纷提问,但是我国中学生却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中国选手因善于解决问题而获得金牌,却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在许多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但是许多人又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灵活,最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所以在目前全世界455位诺贝尔获奖者中,美国占有199人。现在人们承认,中国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只是创新的前提。中国冠军不能提问题,正反映了我国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向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学生几乎提不出任何问题。对学生作业和考试答案,都要求与书本和教师讲的一致,搞统一化,标准化。“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言行必循规蹈矩,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能形成“创造——发散性思维”。这样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是格格不入的。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唯一动力。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尊重个性,实施个性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 人们在深刻剖析了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后,清醒地发现,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我们过分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质量高低;我们过于注重整体和一般,对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不够,以“一刀切”、“齐步走”取代了因材施教;我们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拒绝学生批评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批评教师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只有“唯书、唯上、唯师”,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然缺乏独立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生的智力高低不同,兴趣爱好有异,成长环境不一样。因此,学生个性是普遍、绝对的,而且其个性是基本成熟的。高等学校既要遵循学科的基本规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并为他们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发展成才创造相应的条件。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更应作为重点。 我们认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其个性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等于个体的各方面平均的发展,而是在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并形成和谐有机的发展。试想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的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正是其社会化的过程,由不同的个性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对共性的要求过高,势必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全面辩证地认识与把握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努力营造出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与氛围,培养一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多样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