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然而,在不少人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且还会阻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造成人的“全面平庸”。笔者认为,导致这种认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和认识上的偏颇。 一、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两个理论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不断追求人的完善、和谐、丰富,一方面是人性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它是主客观的统一。在主观上,人总是倾向于不断追求尽可能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也不断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应然的,也是必然的。相应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内在动力来自人的本能性的自然需求,外在动力来自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在本能上倾向于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追求新异刺激和挑战。从生理学的意义上讲,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喜欢单调和乏味的,单调和乏味会使人处于消极和抑制状态。如果排除社会的种种外在限制和人自身素质的种种内在限制,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终身从事一种工作和一种职业的,尤其是那些一成不变和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和职业。从本能上讲,人更倾向于新异、丰富和多样化,更喜欢在变化中发展、生活和寻求新异与挑战,这是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从主观和本能上讲,人是愿意和乐于全面发展的。 “人的全面发展”还有更为重要的外在动力,即来自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社会发展的全面和完善,这就必然要求人类自身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否则不仅个人难以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促进社会发展。马克思指出:“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现代生产必然要求“用那种把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来替代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7-534.)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如果劳动者不能成为“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交替变换职能”和“极其不同的劳动需要”,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生死攸关”的事情。在马克思看来,大工业生产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他认为,现代生产技术的革命性逐渐使“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7.)因而也为体力和智力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看成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此外,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多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现代化大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不断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马克思指出:要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7.)因为“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只有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个人才能“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他的活动的各种要求”。(注:Corrliss Lamont,Humanism as A philosopby Library,NewYork,3rd edition P.32.)总之,社会的发展性、全面性、丰富性、流动性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全面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也是社会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个人和社会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努力和接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只是相对意义上就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客观条件而言的。 过去,只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来自人的自然性的内在需求。如果新异、多样、丰富、完善与人的自然需要存在着天然的排斥和冲突,如果全面发展对人来说是一种不快和痛苦,那么,即便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再大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人最终拒斥它。“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之所以能够逐步变为现实,就在于它既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在于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个永恒的理想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想,马克思只是用他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继承与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这一理论变得更为现实、更为科学、更为崇高。 “人的全面发展”尽管是一个理想和一种追求,但它也存在于每一个时代的现实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有每一个时代对“全面发展”的不同理解,每一个人也可以有对“全面发展”的不同追求,但其实质又是相同的,即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接近这个目标,直至生命的终结。 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实质还必须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相对”,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片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在发展上的分裂、失衡、扭曲和畸形。在片面发展的状态下,人所感受到的是痛苦、折磨和摧残,是自由和自主的沦丧。与之相对应,“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以及流动和变化。在全面发展的状态下,人所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愉悦,是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实现和确立。第二,“全面发展”的“全面”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内涵。但许多人总喜欢把“全面”绝对化,似乎“全面”就是无一缺陷,无一短处。说到教育上,那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好,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