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
张君 

作者简介:
张君,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在实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优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作为整个社会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保质保量、持续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进行教育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的强有力地支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6201(1999)06-0086-04

      一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注:转引自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87页。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人及社会发展的功能等事实本身表明教育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基础、更为关键。

      1.教育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与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子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成了整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是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协调、互动、共生的良性关系。但实际上,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协调组合关系,它们彼此间良性互动的关系也不是自动生成的。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为例,孔子曾提出“庶、富、教”的“教育后行论”,现在又有“教育先行论”、“教育与经济并行论”等。仅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这众多说法中,我们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关系的复杂性。那么如何处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呢?《荀子·礼论》中的一句话“两者相持而长”或许会给我们启示。所谓“相持而长”,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其他社会子要素的“相持而长”,就教育而言就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自身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存在,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因素、多种类的有机系统。这众多要素所形成的教育结构自然存在着时空位置、比例关系、纵横序列等组合问题,存在着各个要素间是否相互关联、是否协调同步、有序还是无序等问题。此外,教育自身周期长与迟效性、增效性的关系,教育发展中规模与速度、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等等,都是些关乎彼此间是否“相持而长”的问题。通常我们讲教育结构有关联性、协同性、有序性和整体性等特征,这是就一般意义(静观)而言的。但在动态的教育结构中,教育各组成部分和要素在排列组合和吻合度上的差异,往往既会带来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在联系程序和适应程序上的偏差,也会使教育系统自身低效,甚至无效。如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学科重复建设的问题,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人的过程中出现的重复、过度、滞后等“畸形社会化”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针对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为的是消除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不管在哪个层面都客观存在着。如从教育与社会关系层面看其表现可以称为“教育荒废”或“教育停滞”。“文革”十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整整耽误了一代青年的成长,给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教育在政治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如从教育内部各子要素彼此间的关系层面看其表现则可以称为“教育失衡”。“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职业教育,轻普通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社会教育”等等都是“教育失衡”的例证。实际上如果再细分析下去,即使在教育各个元素层面,教育失衡现象也存在。如“重智轻德”等等。以上仅就不同层面分析,不难发现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其存在已是不争之事实。

      那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质的内容是什么呢?概而言之,就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作为整个社会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保质保量、持续地发展。

      二

      教育要真正不辱自己的使命就必须率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古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富尔的“教育先行”,表明优先发展教育已是人类的基本共识。但仅此尚不够,即使是优先发展的教育也还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在实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优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概而论之,不外乎从教育自身和教育外部两方面共同入手。在这部分先述及教育自身如何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伦理准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这些原则虽不能直接作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但都不乏对我们思考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重要启示。如公平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满足全体人员基本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可能性;持续性原则要求改变教育生活方式,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教育浪费和由于各种理由所搞的短期教育行为;而共同性原则则要求教育要打破围墙面向社会,让所有的教育资源为每个人共享,要求教育要把眼光面向世界,要让受教育者形成人类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的观念等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伦理学依据要求把人类作为决策判断的利益主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亦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施教、领教、享受教育的利益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新的教育伦理准则,它将引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行政官员职业道德以及其他一切与教育相关人员(如家长、学生)教育公德和许多教育规则的深刻革命。如教育工作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就会向某些教育行政官员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发起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顺应这一深刻的变革,全方位地改革我们当下的教育。

      2.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中自主与从属、独立性与受制性、应为与难为的关系,找准教育自主、独立、应为的立足点。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教育的地位在政策上、认识上一直处于攀升的态势,从“基础地位”、“战略重点”、“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到“科教兴国”等等。虽然因贯彻落实尚不到位,使人产生了教育“贬值”之嫌,但不容否认的是,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在不断改善。因此,教育的自主性、相对独立性应该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表现出来,通过回报社会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涉及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教育功能的生成和释放问题。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功能的生成,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避免主观意志、感情用事为前提。而这要从从事各层次教育活动的人“内部做起”,这也是树立教育之良好社会形象的根本之所在;教育用高素质的人才回报社会,即教育功能的释放,则要以社会需要和提供的可能为条件,并处理好全方位与重心转移的关系为前提,这也正是教育的社会价值之所在。只有当教育功能充分的生成与充分的释放和谐统一时,教育自主、独立、应为也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教育因此也从应为到愿为,从小为到大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会因此而踏上良性循环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