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示范效应”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乐传永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所讲师硕士 邮编 273165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运动,在时间上前后绵延几个世纪,在空间上从西欧开始逐步扩及到全世界。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现代化早于中国,至目前总体水平也高于中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在这一特定意义上其实也可以称为“西方化”(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全盘西化”),即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具有文化上的“示范效应”。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我们总览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相应的现代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历程,透过它的曲折选择,对比中西文化异同,来参悟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给中国教育昭示的发展道路。

      一、“文化示范”效应存在的依据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衡量社会发展或现代化程度的绝对标准。与之相对应,始自文艺复兴,经历启蒙运动对人类理性和科学技术威力的崇尚演化为“科学万能”的迷信崇拜,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始自文艺复兴自然科学进入教育领域,经过工业革命的促进,到本世纪前半期发展到以科学教育排斥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极端局面。随着历史逐步变迁,具有充分合理性的现代教育的科技取向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渐渐暴露出潜在的问题并为人们逐步认识到,纠正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实际且有效的工作也开始展开。

      影响西方教育价值取向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生存危机和科技的负效应

      科学诞生之初,本身是人类的一种对自然认识与改造的智性力量。它的目的是在探究自然之谜的基础上改变人在自然规律面前被动适应、顺从的地位,使“自然对人”的对立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类造福,也展示人之为“万物之灵”的主体性特征。

      也正是因为科学自身拥有这种特性,它才能以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为礼物馈赠人类。然而,人类在接受、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也慢慢滋生了人在自然面前“无敌”的不良情绪。尤其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跃进式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骄傲自满的情绪更日益膨胀,“科学万能论”流行开来,至此,科学由人与自然和谐交往的纽带演化成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把利器,由人操纵着在自然界的躯体上任意涂刻雕塑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但事实上,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人类取得的对自然的胜利是短暂的,也是有些虚假的。在过度的物质目的操纵下,自然生态的危机在人类对自然“胜利征服”的过程之初就已经潜在,胜利与失败几乎是同步的,只不过在初始胜利的礼赞声中,潜在的灾难还没有占据陶醉的喜悦中的心灵。直到有毒气体开始窒息人类的呼吸,可饮用水源越来越少,酸雨降临在人的头上,臭氧洞穴泄漏的辐射使地球绿房子“燃烧”,人们才开始反思:科学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等正向指标与能源的枯竭式消耗、生态环境的旷久性破坏等这些负向指标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是增长还是低减?

      除了来源于自然界的惩罚,人类也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直接戕害——科学用于犯罪和其他邪恶目的,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工具。两次世界大战即为科学反人道的最好例证。

      在毁灭中求繁荣,这种繁荣能持续几时?

      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促使人类反省科技物质文明,而且可喜的是,这种反省并不停留在对科技本身,而是追溯到人自己。无论如何,科技文明是受人的支配,在人自私利己的欲望驱使下操纵科学酿出恶果。仅凭科学武器驰骋于自然和社会之间而不赋予科技以人道化或人文化的价值观特征,科技负效应就不可避免,它所带来的单纯经济增长也不会持久;即使持久也不能保证永赐人类以幸福和安宁。

      2.文化生态失衡与社会道德滑坡

      科技负效应和生存危机使人类确信,除科学进步和对物质世界的占有之外,还必定有不可或缺的一个更广阔、但未得到与物质开发同步进行的属人领域的存在。高物质文明需要高精神文明来协调平衡人类的文化生态,斧正科学应用的方向。

      但物质文明的进步不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自然提升。相反,本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却是以物质与精神的二律背反现象为特征的。在暴力、凶杀、吸毒、核威胁中享用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物质的富足弥补不了心灵的孤寂和恐惧。现有的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因其贫乏和低庸不仅不能启示人们走向光明、斧正物质追求方向,反而因其驳杂助长了“科技的野蛮”,加剧了人性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混乱无序。

      社会道德滑坡即为文化生态失衡的一个自然结果。

      3.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内涵与人性危机

      文化生态失衡进而导致了人性危机。

      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由于受着双重的奴役、束缚,人的主体性特征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表现。这种双重束缚关系是:认识与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能力低下造成的人对物的依赖;与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和生产关系对人的奴役。反过来即是说人的主体性特征得以自由、充分表现需两个基本前提:社会物质财富积累不仅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且必须为人的属人性内涵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储备;社会关系必须为个性自由、解放提供民主、丰富的空间。这两个前提,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可能得以保障。

      现代人的主体性内涵是多方位的、全面的,它不仅包含有对物质的高质量消费,而且表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追求——个性自由、广泛兴趣、信仰、丰富情感、平等、自我实现的体验等等。在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人的主体性特征充实到如此水平的现实条件下,来自于任何力量的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主体性的蔑视都会遭受人们不懈的反抗与斗争。因为精神文化的相对落后,本世纪以来,物质崇拜和科技迷信实际上把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应用推到人的对立面,一定程度上成为人发展的异己力量而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促动作用的绝对积极力量,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思潮针对科技物质文明而来,美国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因“学校成为生产人力的工厂”而发,都是对人性统一性的呼唤,也都是在“物质异化”中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呼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