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明华 浙江省教科院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香港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新兴工业经济地区,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名闻遐尔的远东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关键一条是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近三十余年来,香港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一、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

      由于香港所处的特殊地位,其教育体系一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受英国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二是受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香港教育体系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1.仿效英国式学制模式,推行“重英轻中”的文教政策 香港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制度都紧随英国的传统。英国对香港教育的影响最清晰地体现在香港的学制上。香港的“6·3·2·2·3 ”学制是以英国的《巴特勒法》为蓝本,略加增损而成。其中规定中学5年,预科2年。想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完成13年的正规学校教育, 其中后2年的预科主要用来准备地方大学的入学考试。

      1989年前,香港的预科教育制度学程不一,既有1年,也有2年的。中学学生在完成5年课程后,均须参加全港中学会考,会考通过者, 可依据本人意愿进入1年或2年的预科班(均设于文法中学)。1 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等程度会考”,合格者具备升入香港中文大学的资格;2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级程度会考”, 合格者具备就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及香港浸会学院的资格,同时,具备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先权。这一制度显然含有双轨制的意味,社会各界一直对此颇有微辞。1982年港府聘请的四位国际教育专家在其《报告书》中也要求“重新设计预科制度”,“废止高等程度会考”。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第3号报告书,及香港行政局于1989年1月通过的决议,认定全港由政府资助的大学都统一为3年制,预科统一为2年制。

      英国对香港教育的另一显著影响体现在教学用语方面,即中文教育与英文教育的分轨。长期以来,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利益,香港政府一直推行“重英轻中”的语言政策。早在1877年,当时的港督轩尼斯便认为中文只应列为选修,主张“基于政治和商业需要,所有政府学校必须实施英语教育”。二战以后,英国重新占领香港,更是一改过去对文教的宽松政策,转而严加控制,强力推行“重英轻中”的文教方针,使英文学校占据了主流地位。如1970年,港英当局资助中文中学的学位数为958人,而资助英文中学的学位数却为37055人。至九十年代初,以英语作教学语言的英文中学,占中学数逾90%,而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中文中学不到10%。实际上,在1989年预科制度统一前, 英文中学通常设2年制预科,为升入香港大学作准备;中文中学通常设1年制预科, 为升入香港中文大学作准备,这无疑也是“重英轻中”的表现之一。

      2.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普及程度很高 早在六十年代,当香港经济刚刚进入起飞时期,港府便于1965年颁布了《1965年白皮书:教育政策》,将普及六年制小学教育列为发展目标。1971年实现普及小学免费教育后,政府又于1973年提出了《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未来十年内中等教育扩展计划报告书》(绿皮书)。经广泛征集意见,又正式颁布了《1974年白皮书:香港未来十年之中等教育》,规定“到1979年时对所有儿童提供九年免费教育”(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结果这一目标在1978年9月便提前实现。之后,教育署又提出要在1991年为95 %的初三毕业生提供免费高中学位。到1992年,已有82%升高中的学生获资助学额,如果连同非资助学位及职业训练部分,香港已基本实现高中普及教育。1989年,香港又宣布扩展高等教育,到1995年,要使适龄青年的18%获大学学位课程学额,连同非学位的文凭课程学额,约24%适龄青年要进入专上或大专院校就读。

      香港在普及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首先,制订了相应的法令,作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保证。例如,1971年通过的《1971年教育法案》,扩大了教育署长执行强迫儿童接受教育的授权,这就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同时,港府还对社会各行业雇主招收徒工实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逃避普及教育的青少年难以进入就业的大门。

      其次,港英政府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近四十年来,政府公共开支中的教育经费额增幅很大。如,1951年政府教育经费为2162万港元(占政府总开支的8.5%、香港生产总值GNP的0.708%),1965—66 年度政府教育开支为2.14亿元,1971年度升至近5亿元,1979年度达到23.25亿元,1989年度则是116.14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7.5%,占该年度生产总值的2.7%,按香港人口平均,人均教育经费约为2000港元)。 到九十年代,由于大学学位猛增,1992—93年度的教育经费达220亿元, 1993—94年度的修订预算为252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5.9%),1994—95年度的修订预算为292.2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7.1%, 占该年度香港生产总值的2.87%)。在上述教育经费的开支中,基础教育约占70%左右,高等教育约占20%左右,职业技术教育约占8%左右。 自八十年代以来,除个别年度外,政府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均大于同年香港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1988—89年度,香港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为16.9%,而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达到21.7%;1989—90年度,GNP的增长率为13.9%,而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为1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