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占晓中 华南师大教科所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作者以新加坡教育发展的沿革为依据从十个方面阐述了60年代之后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其中,特别强调了政府在教育发展战略的确立、制定、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这里即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误的教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发展战略,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教育发展谋划。虽然很少有国家明确提出和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但是没有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并不等于各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没有确定教育发展重点和战略思想。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主要反映在教育发展规划、计划和法规等里面。下面笔者从以上意义来考察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

      (一)教育发展战略受到极大的重视。这种重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政府要人对教育问题亲自抓或直接介入。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政府领导人,不仅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教育对新加坡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从教育大政方针、发展规划的确立,到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的解决,都亲自介入。如70年代末,当新加坡面临新的形势和教育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时,为了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李光耀亲自委托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组团研究新加坡的教育发展问题。当时还委派文化部代部长王鼎昌组团研究新加坡道德教育问题。李光耀本人也为解决一些教育问题出计献策,如在他亲自撮合下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合并为国立新加坡大学。他还多次对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搞发表见解,如主张用东方的优秀伦理道德来抵制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的冲击,并倡导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新加坡新一代领导人同样对教育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如吴作栋上台后不久,亲自主持起草了涉及新加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报告书《新的起点》,其中教育发展问题是主要一部分;二是自治以来,新加坡一直重视统一对教育的领导,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这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同时这也可以保证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得到比较好的实施与贯彻;三是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是以政府为主,且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投资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如1960—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从21.89亿新元增加到351.68亿新元,增加了13.3倍。而同期教育公共费用从5730万新元增加到9.467亿新元,增加了15.6倍。目前在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占第二位,仅次于国防开支。

      对于普通国民来说,在教育发展战略意识方面也是极其浓厚的。正如一位学者所描述的:“新加坡人现在似乎不只是要有学位要有文凭,而且最好是学位不止一个,文凭不止一张,要不然,就是被认为没有前途。这的确是90年代新加坡人普遍有的想法。这一想法也激励着新加坡人始终向前发展,鼓励他们永远力争上游”,“教育已经成为新加坡每一个成员最关心的事情,人们一谈到生存与繁荣发展的问题,就必然想到教育,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如此。”〔1〕

      (二)教育发展战略密切配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时就非常明确。这种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教育必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如在1959年的建国施政纲领中确立“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指导思想。后来新加坡教育的发展基本上践行了这一指导思想。比如,60年代教育体系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单轨,变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轨,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二是根据经济、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单轨变成双轨(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轨),再最终实现双轨统一。还有高等教育在80年代以后成为新加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且档次获得提升。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经济、社会跳动的时代脉搏;三是教育发展战略往往被置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如在1986年新加坡经济委员会发表的、为对付1985年经济衰退和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挑战而制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报告书中有专门的章节涉及教育问题,对教育如何配合国家的经济复兴与发展作了阐明与规划。还有在90年代制定的《新的起点》这一新加坡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也有专门的教育发展规划。这种把教育发展策略作为整个国家发展的绿合指导性计划的一个方面的作法,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在规划教育发展时很自然地会把其放置于国家发展这一大背景里来考虑,从而使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和切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发展战略注重教育的全面功能的实现。更确切地说新加坡在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60、70年代,新加坡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即在教育发展战略取向上注重教育的实用功能、大力发展实用型的教育,而忽视教育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滑坡。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政府着手纠正这一偏颇,注重教育的全面功能的实现。如80年代实行并加强了全面的道德教育;80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了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的“优化教育”运动。应当说,新加坡今天之所以能在精神文明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当时的及时纠偏、注重教育的全面功能的实现是分不开的。在许多新加坡人看来,如果说在经济发展初期要以发展实用型教育来作出配合;那么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层次以后,就必须付更多的重视到教育其他功能特别是人文教育功能,以确保教育的全面功能得以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