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宏业人才当先”。今天,世界各国都将教育作为兴邦立国、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党的十四大要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充分的供给和保障。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相对滞后、僵化的教育投资效率模式得到革新发展,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体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育投资定义的界定及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育投资就是指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称为教育资源。其中的财力是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形式,如果用于教育活动的资源都用货币形式表示,教育投资可称为教育费用的投入,它根本区别于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它通过教育产品(劳动力能力)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一国教育资源投入量的大小,增长速度的快慢,教育资源分配和投入方向是否合理,还直接关系着教育经济效能的发挥,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等能否合理、协调、稳定地发展与增长,关系着社会生活各领域能否有效地运行。因而正如邓小平所谈到的:“教育投资和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促进其良性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把握教育投资的定义、研究教育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密切注视它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保证教育投资的数量、速度、结构、比例的合理性、协调性。理解了教育投资的定义和意义就不难理解教育投资体制,笔者认为所谓教育投资体制就是有关教育投资方面的政策、法令、制度等,是从宏观方面去讲的。 那么在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如何呢?从总的趋势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走人民办教育的道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注重教育投资的增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都做出过明确的政策规定,从而使教育投资呈逐步增长之势,例如:从1978年到1987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教育经费增加2.45倍,年平均增长14.7%,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为8.7%,前者较后者高出6%,1987年教育总支出为274.62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1.2%,比1978年提高4.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教育投资在保证教育发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确实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也仍不可避免地有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从来源上看,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内有计划的拨款,包括国家预算安排给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部分。此外,由于我国仍存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所有制经济,存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形式,以及各类教育的不同管理和组织形式,所以在教育来源上也有多种渠道,例如:有教育费附加,厂矿企业利润留成,事业单位计划内外资金用于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职工教育的经常性费用或基建费用以及集体企业、乡村集资援教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总体上去分析、权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育投资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单一化”轨道,还留有计划经济下的深深的烙印,“单一化”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等、靠、要”现象还普遍存在;另外,国家对地方、学校的放权不够,对学校的经营权、自主权统得过死,包办太多,致使多渠道性“谋资办教”没有灵活性、开创性,没有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虽然改革方向明确,但没有突破性进展,教育投资来源仍有“杯水车薪”之感。 (二)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同世界各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或许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埃及)等相比,还是显得投入量较低,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本科生虽然每人每年费用2000多元,但大约只相当学校实际需要的1/3到1/2,据报道:从1992—2000年国家财政对高教的投资最高额为240亿元,只能满足高教需要的60%,尚存40%即160亿元的大缺口。 (三)教育投资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一直高于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造成了严重的倾斜面。据调查,培养一名本科生国家每人每年出资2300多元,而培养一名小学生、中学生的人均投资却只有100-300元左右。这种巨大的差额,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中是罕见的。 (四)省级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行政领导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在目前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投资热于经济开发,亟待调整。 (五) 公用经费缺口大。在教育投资的分配体制上,目前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教育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比重越来越大,而公用经费增加甚少,后者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32.3%降到1991年的26.58%。公用费的不足已严重影响着诸学校教学活动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