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鉴标准的二维分析:一种元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正江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方法论的的角度对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鉴标准进行了元思考,提出课堂评鉴首先是一个价值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问题,价值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教学哲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教学科学。循此思路,从教学哲学和教学科学两个不同的维度,对课堂评鉴的结果标准与过程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5条结果标准和10条过程标准。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3-0122-07

      课堂评鉴,即是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进行评析或鉴定,当然也包括“鉴赏”的意思在里面。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后的议课、评课,抑或是教师课后的自我反思,都涉及到课堂评鉴的问题。可以说,课堂评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然而,与课堂评鉴自身地位不相称的是,目前国内教育学界在课堂评鉴的标准问题上似乎并没有达成共识,专家学者对好课标准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个专家一套说法。如果我们仔细地去审视一下现有的各种版本的好课标准的话,就会发现疑点多多: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停留在表面;有的充满歧义;有的即便正确,却是正确的废话;有的逻辑层次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标准(如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结果标准与过程标准、上位标准与下位标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可以说,目前国内教育学界关于好课标准的思考,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前科学”状态。这种“不成熟”部分地与“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身的成熟度较低有关,部分地与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不够科学、合理有关。在笔者看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鉴标准,从方法论角度看,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要点:

      (1)课堂评鉴首先是一个价值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问题。一种教学是好是坏,是优是劣,都必须参照在先的、有关教学的价值标准。因此,弄清楚有效的教学究竟应追求怎样的教学结果,是我们探索课堂评鉴标准的逻辑起点。

      (2)价值问题(教什么、为何而教)的解决必须诉诸教学哲学,技术问题(如何教、如何评)的解决必须诉诸教学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必须服从“价值”的合理性。只有在价值诉求上达成共识,才能去思考具体的技术问题。

      (3)依据前两点,从逻辑上讲,课堂评鉴的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指向教学的结果(结果标准由教学哲学来确定),另一类指向教学的过程(过程标准由教学科学来确定)。过程标准必须服从结果标准,二者须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循此思路,本文尝试从“教学哲学”与“教学科学”两个不同的维度,分别对有效教学的“结果标准”与“过程标准”进行梳理分析,抛砖引玉,以激发更多更好的思考。

      一、课堂评鉴的结果标准:从教学哲学的角度看

      1.掌握知识

      所谓“掌握知识”,主要意指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用美国学者布鲁纳的话来讲就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知识”通常有三层含义:(1)学生了解所学知识赖以成立的各种理由与依据,能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作出解释,或者加以证明和论证。(2)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了解所学知识的使用条件与适用范围,知道以何种方式去使用知识。(3)学生能把所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则在新颖的、不熟悉的情境中加以灵活运用。

      掌握知识历来是学校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强调它的重要性。比如,“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自身,进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基础性工具,“知识就是力量”。其次,人的思维能力或智力的发展不能独立于知识之外。“如果心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话,那么,最好的培养途径是通过掌握与该任务有关的知识。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中。”①传说牛顿被一个坠落的苹果击中过头部,从而发现了地球引力。但是,很多人都曾被坠落的苹果击中过头部,他们却无法将这个现象与物理学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个事实表明,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从事一切创造和发现活动的前提与基础。②至于说“知识爆炸”,说知识老化与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发展智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类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人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这一事实只是不去试图掌握其中某些知识的拙劣的托词。下一次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的知识储存每10年要翻一番,那你就问问他:他是怎么知道的?根据何在?”③不独如此,知识的获得对个体品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行善必先知善”,“无知即无德”,道德不可能建立在迷信、愚昧和无知的基础之上。

      2.发展智力

      所谓“智力”,简单地讲就是一种“认知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认知发展的内在潜能”,其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毫无疑问,发展智力是当今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人称“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④哲学家怀特海断言,一个不注重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使知识保持活力、防止知识僵化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⑤倡导发现教学法的布鲁纳以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产品,好的教学应当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人们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得学生的大脑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⑦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点,即有效的教学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并从中习得发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设立,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设计的。

      3.培养兴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