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全党、全社会对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了,人们对新闻媒体所披露出的“教育悲剧”,已不再是简单地叹息,而是在深入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育界存在着许多司空见惯,却又与教育格格不入的事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师(也包含相当一部分家长),怀着美好、善良的愿望,却采取了反理性、反人道、反教育,明显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去对待学生;在本应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却体现了大量毫无文化气息,直接以学生为营利对象,污染学生心灵的商业性行为;围绕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课业负担过重,上上下下都喊治理,但长期以来却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在高科技飞速发展,正迈向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却在中小学生间弥漫着一种厌学的情绪。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这种种反理性、反人道、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教育者不懂教育科学,学校教育活动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尊重受教育者成长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大力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已成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在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由于生产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科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终生学习体系的确立,给普通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应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怎样教?学生又该如何成长? 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期,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涌现,科学知识在以“爆炸”方式激增。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中,为一生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做好储备。学校教育应着眼于为学生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即要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发挥一个“教育家”的作用。即:一是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三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在这种思想认识下,我们虽然也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但其意义已与传统教育中的涵义有着质的差异。这里的着眼点已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强调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唤醒和激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求知方法、策略和习惯。教育摒弃了单纯的工具论功能,越来越强调主体性功能——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并且首先使他们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现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师生交往为主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这是一种以人育人的感染、陶冶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关爱学生,以高尚的品德教育学生,以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是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教育中“师道尊严”桎梏的束缚,在新时期弘扬了人文精神的育人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远未普及,那种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和旧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片面地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求得文化知识方面的发展;为应付考试而教,为应付考试而学的现象,还被视为天经地义,甚至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区别出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高下;为了获得好分数,教师不辞辛苦、牺牲了休息时间,把学生圈在学校的教室里,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去刻苦攻读那几本统考的教科书;教师是在“权威式地传递知识”,学生是在亦步亦趋地跟着学,谁记住的知识多,谁就是聪明学生,谁再现的知识多,谁就是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用50年代的观念——教学任务就是夯实“双基”,40年代的教法——满堂灌、填鸭式,怎么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各层次、各种类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在许多地方被曲解为培养“合格+特长”的人,使本来就在超负荷压力下学习的学生,又得去参加所谓的特长训练,这对本已负担过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适应学生素质提高需要而设置的活动课程,在许多地方都被改造或演化成学科课的延伸或变异;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搞题海战术、办“奥校”,组织各类竞赛划等号。这些所谓的教育行为脱离了教育科学,实是教育的悲哀。教育事业要高速发展,必须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 二 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说明科学和教育要为振兴中华民族服务,同时也说明科学和教育是当代振兴国家的必由之路。那么,何以兴教呢?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发出“科研兴教”的号召。发展教育事业要建立在教育科学基础之上,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在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深化教育改革要用当代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借鉴经济建设的这条基本经验,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应该转到依靠教育科研的进步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轨道上来。通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大力普及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结合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引导广大教师结合本岗工作改革的需要,学习教育科学,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为实施这一目标,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创新,构建群众性教育科研与专业性教育科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科研管理网络 在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管理、轻指导的倾向。制定计划颁发文件,听取汇报组织检查,总结成果表彰先进,成了组织教育科学研究的三段式模式。在教育领导机构改革调整的过程中,要大力精简行政机构,同时还要充实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职能。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一方面要搞好自身专业性的教育实验和科学研究,繁荣教育科学;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对基层单位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及教育改革试验的指导功能。切实提高基层单位教育改革的科学性,提高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