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

作 者:
程晗 

作者简介:
程晗 河南省教科所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1世纪的钟声已向人类敲响,人类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被称为人类未来财富的教育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个人对从学会升学到学会做人: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的看法。

      一、德洛尔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德洛尔报告所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的基本内容:

      德洛尔报告的实质是终身教育。报告指出: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途经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1〕

      2.学会做事

      通过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要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2〕

      3.学会共同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和竞争的世界,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如体育、文化活动等;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为学生行为提供参照,还可加强师生关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3〕

      4.学会生存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已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到21世纪,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4〕

      (三)对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的评价

      1.德洛尔报告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暴力充斥、竞争加剧,政治上呈现出多极化格局。但全人类要求和平的呼声和愿望。世界各国希望相安无事发展自己的这种和平和发展潮流仍然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主流。德洛尔报告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膊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2.教育四个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育四个支柱是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而终身教育思想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共识。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是对学会知识的扬弃和发展;学会做事是对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人的扬弃和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是对个人奋斗的扬弃和发展,学会生存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的教育主张,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总之,德洛尔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教育的四个支柱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基本吻合。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等教育主张。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作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也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5〕他还主张:“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6〕“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7〕他还主张: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范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子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大自然界里去。〔8〕从上述主张不难看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崭露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并且通过乡村教育实验,取得了实际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