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的统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甲明 清华大学哲学社会学系100084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科学的德育功能的实现,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学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卢嘉锡语)。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人们往往把科学教育仅作为一种求真的活动,一种获取知识的活动,因此在重视科学的知识教育价值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科学内在蕴涵的善与美,忽视了科学的德育功能。而不能全面的认识、发掘、实现科学内在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很难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本文就着重探讨如何实现科学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科学教育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

      从事现代科学教育的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弘扬科学的本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科学家的努力所揭示出来的宇宙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无限性不仅在纯物质方面没有使人变得渺小些,反而给人的生命和思想以一种更深邃的意义。”〔1〕科学的本性就是使人从自然界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人类其它创造活动一样,充满着最高尚,最向上的生命力,给人类以祟高的理想和精神,从而不断使人的生命达到更高的境界,获得“更深邃的意义”。而科学精神正是由科学本性所要求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其中包括求是进取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自由探索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大胆创新精神、谨严刻苦的敬业精神等)以及为人类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索宇宙自然奥秘,追求世界之真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被科学工作者用于科学实践时不断升华出来的一种具有更普遍社会意义、人类意义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升华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磨难,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精神比科学给人带来的物质利益更加宝贵,它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科学才成为一项神圣而迷人的事业,促使科学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用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去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

      自近代以来,科学教育一直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基本任务,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所构成的完整的整体,而且对这个整体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性的排列,已经由过去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变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这种变化并不是说在现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已经不再重要,而是强调现代科学教育,不是仅限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科学知识,而是更着眼于他们的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升华。因此,从事现代科学教育的教师,讲授专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应是充溢着科学精神,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逐渐领悟科学精神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那种内化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科学精神,不仅对他们学习掌握专业科学知识有无形的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使他们获得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理想情怀,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永远激励他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科学教育应贯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的本性和社会功能的要求。首先,从人类理想看,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智力活动,更是一种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是人类的最崇高的理想,同时也是科学的神圣使命。因为人类自由的关键是使劳动成为自由的活动,而劳动能否成为自由的活动,一是取决于劳动的社会性质,即取决于能否消除劳动的私人性质和异化性质;二是取决于劳动是否具有科学的性质,即是否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2〕因此,可以说,科学的最重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创造基础和条件。而科学的这个神圣使命必须通过化为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心灵中的神圣使命和科学实践中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从人类现实看,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直接,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因此,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本性与社会进步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真理的大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理性、逻辑和对公理的信念,有可能也有必要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影响作用社会,产生一种对社会公理的敬畏和执着以及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理的勇气。倘若理工科学生真的因为学了科学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那不仅是科学教育的失败,而且是人类社会之大不幸。另一方面,科学内容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科学成果被不同的集团或不同的人所利用,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既能够遵循科学的本性将其用于高尚的目的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也能够背离科学的社会意义和人类意义将其用于卑鄙的目的而造成社会的退步和人类的灾难。科学也可能由于“滥用”而引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枯竭、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社会病症。也正因为此,世界著名科学家、世界和平活动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庄严地向科学家,也向全人类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和责任的问题:“科学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就能在长远中变成改造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它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它能够最终地支配其它力量。但是,科学如果不明白自己的社会意义。就会沦为要它背离社会进步的方向的力量手中的工具而无法自拔……。”〔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