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开创跨世纪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开轩 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示了我国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必将对我国胜利跨入21世纪,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五大会议精神是当前教育战线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努力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所作的报告,并把学习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开创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一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工作,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青少年。

      邓小平理论是十五大的灵魂。新党章已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明确规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决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唯一正确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的根本保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努力同教育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开创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事业一贯高度重视,把发展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近2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上千万各类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受教育人口目前已达到3亿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也正在全面展开,为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更为重大、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使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肩负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培养数以千万计各类专门人才的崇高历史使命。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青少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使邓小平理论在青少年头脑中扎根,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的必要前提。坚持不懈地教育和帮助青少年认真学习和掌握好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这一科学论断,深刻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确定我国教育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的准确把握,对于正确面对我国改革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环境的上述特点出发。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经进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虽然有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等,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结构选择等必须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调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水平,不断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成为丰富的智力资源,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