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领域最常用、最主要、最富解释张力的主流理论话语、政策话语与实践话语。在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的宏观背景下,[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话语的时代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本质要求,[2]为我们研究阐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进行深入理解和系统阐释。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多重规定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时代化中国化的教育现代化。从内涵上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共同特征意义上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3]会经历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从中国特色意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等从多维规定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奠定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基础与经验基础,十八大以来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拓展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认知空间与经验维度。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校生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是世界上学龄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回应着中国教育需求大国、教育体量大国、教育质量大国的民生诉求与战略诉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对教育需求旺盛,中国成为教育需求大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8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2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高中毛入学率为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0.26%。[4]在教育普及过程中,扩大教育机会供给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性任务,增加学校数量与降低入学门槛是满足教育需求大国有效需求的重要措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中国积极建设学校,1965年我国普通小学数量达到顶峰,为1681939所;1977年,我国初中学校数量达到顶峰,为136365所。[5]后来,为消除学生入学的经济门槛,国家开始免除学杂费。2006年,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办学积极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快速普及义务教育,到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6]与此同时,中国快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进行教育体量大国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体系。当前,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7]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任务后,中国与时偕行,教育发展战略重心适时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建设,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人才成长格局。完成教育机会上的普及任务后,中国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上的竞争力,关注人才竞争力。当前和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性任务,中国必须积极建设教育质量大国、努力建设教育质量强国以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回应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建设诉求。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社会财富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可以最终缩小收入水平差距。从根本上讲,共同富裕要保证具备劳动条件的低收入群体通过教育提高其劳动能力与收入水平。这是做大“蛋糕”的需要,也是分好“蛋糕”的需要。共同富裕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宏观政策语境,创造了外部支持条件。推进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共同富裕语境下推进教育公平具备了强有力的外部社会支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政策语境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但是,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缩小教育结果——学生素质水平的差异。推进教育结果公平不是把具有很大素质差异的不同个体的教育结果拉平,而是努力让教育开始时素质起点相当的个体在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得到大体相当的素质提升。[8]这种教育结果公平观配以与之呼应的教育评价制度,会倒逼学校和教师更加积极地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倒逼教育教学过程走向公平,会把教育结果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有机统一起来。随着学校布局变化,教育机会公平层面的方便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科学进行学校布局保障教育机会的方便性。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现代化就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教育机会的教育现代化,是为学生提供关注学生素质起点的教育服务的教育现代化,是相同素质起点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素质增值大体相当、不同素质起点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素质增值基本可比的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