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喜迎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2022年教育学术研究的主题主线。 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10月16-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教育工作成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指出群众在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的战略意图,审视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术建构和学理阐释,形成指导思想的新概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2022年,学术界加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术建构和学理阐释。特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继红色基因,举全院之力开展学习研究,依托《教育研究》,以每期一篇的节奏,连续发文,引领方向,掀起了学习研究新思想的热潮。一是时代新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研究认为,其核心在于站在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树立大思政观;[1]立德树人要强调全方位多要素协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教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中国底色和发展根基;[3]要明确教师作为国家意志代言人的使命,发挥教师的社会教化功能。[4]二是教育民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研究认为,这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5]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谁发展、为谁培养人的价值立场。[6]三是教育强国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研究认为,其核心在于,新时代教育强化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7]要提高各级教育现代化水平:基础教育要突出“中国人”意识、“五育并举”意识、“公平而有质量”意识、“学校主体责任”意识、“家校社协同”意识;[8]高等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9]职业教育要确立“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发挥促公平保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功能。[10]四是教育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坚持依法治教,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研究认为,其核心是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历史方位,实现教育从投入优先到全局优先;[11]要扭转功利化倾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价值导向;[12]管好教育,要从教育法制到教育法治,从教育权力到教育权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从实体正义到程序正义;[13]要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推进人文交流,塑造文明新形态,培养创新人才。[14] (二)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理解功能作用的新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意义看,这是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充分反映了党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路径的崭新判断,对教育功能作用的崭新认识,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15]从关系看,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16]从落实看,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体系的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17]特别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18]自信自强,聚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19]推动我国英才教育转型升级[20]。 (三)树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已有时日,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这方面的研究再成热点。有研究直接提出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个概念,理由和意义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开辟了后发内生自主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寻求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21]既然提出来了,就要说清楚其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22]在与教育强国的关系上,有研究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要以实现教育强国为根本目标。[23]结合已有论述来看,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后的思维方式是直接迁移和演绎。有没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不要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现代化有没有“中国式”,如果有,哪些方面是“中国式”。这个概念的确立和这个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关系较为复杂。两个概念是不同时期提出来的,各有各的背景,但却在同一语境下使用。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而教育强国的节点性更强,2035年就要建成;建成教育强国是教育现代化的结果,建成之后教育现代化应会有新的节点性结果;教育现代化侧重教育内部,而教育强国更侧重教育的外部性,注重与科技、人才联动,注重与经济、社会联通,突出教育报国,突出服务民族复兴;教育现代化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叙事,而教育强国可能更是宏观叙事,侧重国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