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2)05-0031-08 DOI:10.3969/j.issn.1672-0717.2022.05.04 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个体生命成长,都得依靠其中持续不断的积淀与生成来推动。积淀与生成的内容,既有物质的也有思想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是在不停地积淀与生成中铸就的。积淀与生成的关系,是一对既相互促进融通、又相互牵制掣肘的联结关系,教育正是在这对复杂的联结关系中,发挥其价值和功用。教育用以栽培、涵养以及造就人的原材料,是社会的既有积淀,其中既有正向的积极因素,也有负面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统合在一起,生成了新人。新人会有新的生成:发现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造新生活。新的生成愈多,新的积淀便又开启。至此,我们的论题呼之即出:教育对人产生影响的过程,是积淀与生成之联结关系里,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积淀的内容,只有依靠教育对人的作用,才能被认知、被传承,才能衍生出新的人、事、物。生成的内容,亦唯有通过教育对人发生影响,才能得以保留和积淀,并经由岁月洗礼、历久弥新。既然积淀、生成与教育这三者的总体关系如上所述,那么很显然,他们会互相制约,譬如:积淀中过时的、负面的因素会掣肘教育的效果;教育的质量会影响有否生成、如何生成、生成何物;教育生成的结果,则会反作用于原生积淀……它们的关系,是立体的、多元的和复杂的。 一、积淀与生成及其“联结”释义 积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长期积累沉淀。”[1][P475]生成的释义则为:“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形成……唯物辩证法认为,生成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主要环节,是新事物的形成和确立、内容的丰富、结构的复杂化等种种过程,是许多可能性的萌生和把其中的某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2]显然,积淀与生成的关系,是一对互为因果、互相贯通、相伴相生的“联结”关系。这一联结关系,并非是天然存在或自动构建的,而是必须通过接受了教育的人来实现。所以,当我们探讨积淀与生成及其联结关系时,势必就会涉及人、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几个概念的内在联系。 文化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不断积淀与流变,但这需要通过人来完成。人之生命伊始,社会以“文”化人,将自然的人化为社会的人,这个“化”,就是教育的铄化及内化。用以化人的内容,是积淀的文化;用以化人的手段,即是教育。人在其生命历程里会生成新的文化,而生成的新文化只有转化为教育影响并作用于教育对象,才能完成下一个循环里的积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积淀与生成是周期性的“轮回”,很多看似新鲜的事物,其本质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历史是认识、领略和承继传统文化的前提。“文”是一方面,但“化”更为重要;如果不化,“文”就没有生命力,即所谓“食古不化”。在“化”之后,便是生成。朱炳仁说:“我们要做传统,这是氛围,总会有人喜欢;也要做生成,做顺应年轻人潮流的东西。”[3]积淀,就其属性而言,确乎更近于传统,但它不是因循守旧。生成,出自积淀的传统,也造就积淀的传统,并因而进入积淀的传统。周国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巴赫也好,贝多芬也好,若不是有新的艺术创新,有新的要素生成,他们也进入不了人类音乐的传统。”[4] 实际上,积淀与生成之“联结”,主要蕴含着这样几重关系。其一,对立统一关系。社会发展或生命成长中的万事万物,物质的或思想的、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在积淀中生成,在生成中积淀。这是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必要过程。在此过程中,积淀与生成,会有时时刻刻的交互和回应。传统与新生,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就像《易经》,有研究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与现代计算机程序语言有着某种互通性和相似性[5]。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正是在积淀中洗尽铅华,步入现代,亦是在生成中赓续旧好、释放新的活力。生成,它不仅是积淀图景上的教育想象,更是沉潜于积淀内核中的教育创造。但积淀和生成并不总是互促共融,亦可能彼此对立。譬如,积淀常常裹挟和束缚生成,它可能裹挟生成的内容、束缚生成的质量。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为此理。当然,这种“背反”,常常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否极”与“泰来”,“干枯腐朽”与“生机盎然”,“潜龙勿用”与“飞龙在天”,就是很好的例子。除裹挟或束缚外,积淀亦时常拒斥生成,譬如:社会流俗往往喜欢嘲笑和挖苦发现真理的先驱者;马车的驾驶者,则会对刚问世的蒸汽火车抱有偏见。 其二,良莠互见的关系。积淀与生成,并不总是“良善”的。破坏性的事物,消极的影响,亦是可以积淀和生成的。此外,在同一整体的不同方面,积淀和生成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维度和复杂的特征。譬如,一个犯罪分子可能同时也是孝子和慈父。于此例证,“罪”的积淀与生成,“善”的积淀与生成,是如此巧妙地“共存”于或者说“杂糅”于一体[6]。 其三,必然与偶然的关系。《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为何生成,如何生成,生成的是什么,怎样无中生有?万物生成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概率,存在一定的必然与偶然。换言之,生成之过程,有些机缘巧合的因素。正所谓,世间万物,因缘起而生,因缘灭而散。“新物”的生成,是“积淀之物”的重构或反应(反应,有时作为积淀的过程,有时作为积淀的结果),比如新生命的产生,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比如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与“物”对应的“心”(念头、灵感或思想),亦是如此。然而,生成不是纯粹的概率现象,因为偶然寓于必然。这个“必然”,其实就是“积淀”。时势造英雄,即为此理。质言之,生成,既有外生也有内生,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它与时空、自然环境、社会大势都有关联。它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讲求量变与质变,讲求动须相应、博观约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