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在今天,新媒介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媒介的意义进行新的反思,发现了许多它在过去没有被注意到,甚至没有产生的意义。同时,媒介的发展也促进人们的媒介意识的发展。下文所谈的信息爆炸,正是由于媒介容量的爆发而形成的。海量的数据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从媒介的变革开始的。一些变化静悄悄地发生,开始并不引人注目,最终却促使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媒介不是信息,但也是信息 人们都在传诵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媒介是信息吗?媒介怎么会是信息呢?说“媒介即是信息”,就是想表达新的看法,将本来不是的说成是,就有了新意。 媒介与信息原本是二元对立的。媒介在传递信息,因而它不是信息。比如说媒介是车,信息是车中的货物。货物通过车运到远方去,接受者要的是货物,而不是车。我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需要的是信息,不是媒介,就像我们要接收货,而不是接收车一样。进一步说,媒介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运输工具,可以是车,也可以是船、是飞机;而信息相当于各种各样的货,可以是黄瓜、白菜,也可以是手机、收音机、照相机。不管怎样,运输工具就是运输工具,不是货物,两者各自独立。 由此还可以说: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运输者只管运货,而不管是什么货。所有的货都化成了重量或体积,而不管其中内容的千差万别。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说各种各样内容的话,其间的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使用文字,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其间的区别也只是篇幅的长短。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那就是信息。 然而今天要说的,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意思,即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媒介和信息是相互促进的。虽然车是车,货是货,但要知道,有了车,就对货物的生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运输,一个地方的物品只能自产自销;没有分工,生产率就上不去,现代化的大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恰恰依赖于运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以及大城市的形成。 我们所说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组成,“城”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市”则是商品集散地。从“城”到“市”,本身就体现出时间的转换。古有禹贡九州,后来又分十三州,那是行政区划,属于“城”的范畴。在中国的内河运输时代,大运河两岸形成了很多“市”;随着商业的兴起,长江黄河沿岸也出现了很多“市”。到了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有了火车和海轮,于是铁路沿线和沿海地区,兴起了众多的“市”。 欧洲一些沿海的大城市得名之由便是如此。例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英文是Copenhagen,看不出字面之下的意义,但它的丹麦文K
benhavn,原义就是“商港”。瑞典有很多城市,称为k
ping,例如Nork
ping、Link
ping等,与中国的张集、王集、陈集相仿,取集市之意。商业形成了城市,城市的文明带来生产的现代化。总之,商业促进了生产。这意味着,商业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有了它,大规模的生产才成为可能。 谈到媒介与信息的关系,用货与车的比喻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远远不够,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原因在于,货与车是可分开的两个物,而媒介与信息本身不可分,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例如,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但同时,意义又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们并不是先想出一个意义,然后用语言传达,而是直接用语言来思考。语言既是思考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存在离开其存在方式的思想,也不存在独立于其外在表现的意义。语言学家们可以围绕意义对不同语言之间是否可翻译的问题进行讨论,但这并不能得出存在外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意义的结论。用索绪尔的话说,意义不过是“所指”而已,不能离开“能指”而独立存在。 将这一结论移用到具有不同媒介的艺术门类上,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用语言、声音、图像等媒介传达不同的意义。对于创作者来说,当心里有一个意图时,用哪种语言表达,或者用声音、图像或其他媒介表达,所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美学史上曾经热议过诗与画的区分,这并不是说,同样的意义可以用诗或者画的载体表达出来。讲述同一个故事,只要表达时用了不同的媒介,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有以诗为题作画的故事。例如,宋代宣和画院以“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等诗句为题,让画家发挥创造性来作画。这当然不是说诗与画具有同样的意义,而是说,诗给画提供灵感,画家受启发而作出具有诗意的画。德国人莱辛所写的《拉奥孔》一书,对诗与画的区分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同是希腊传说中关于拉奥孔的故事,在诗中和在雕塑中有着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