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包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特征与动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炳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100005。

原文出处:
新视野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诸多新思想新举措,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和创新动力。中国政治学研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创新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本土化研究渐盛等特征。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型引导、实践性驱动、本土化需要、新技术驱动等因素使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迈入自主发展、综合创新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强调自觉性、前瞻性、包容性。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2)03-0028-08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学界的相应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另一方面,世界格局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作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基本判断。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政治实践的方向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在时代变局中大变革大发展,尤其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多来自国内和国际的风险挑战,这为中国政治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空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人口大流动、社会关系大变化的时期,当前中国正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行百里者半九十”,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会被放大,因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就成为当前政治学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揭示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和逻辑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中国政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政治学研究中反思性和回顾性成果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政治学在这一阶段的进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获得长足的发展,展现了诸多特征及独特的发展动力机制。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王浦劬回顾了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总结出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样态与特征。他认为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对西方政治学知识、学术、学科和课程的移植,都只做到了形似而神不似,因此,中国政治学科仍旧需要有较大的突破来改变当前的现状。[1]张师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价值引领,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深入发展,形成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特色。[2]俞可平总结了中国政治学从1978年到2018年间的发展趋势,总结了七个发展特征,并认为虽然中国政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也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急需提高中国政治学发展程度,以使其变得更加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全球性。[3]陈周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政治学从建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由整全性知识到专门性知识的转变过程,认为现在的政治学研究更倾向于某一领域内容的研究,而非从整体上去寻找解决方案。[4]房宁认为传统的和现有的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一次全新的方法论变革来改善这一现状,要将研究重心转到对中国实践的关注上,创新中国理论,需要更多地运用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来探析中国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5]

       在中国政治学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方面,王炳权和王承禹认为政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碰撞为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政治理论的周密性、纵深性和前瞻性等特性推动了政治知识积累和研究范式演进。[6]师喆和亓光认为发展创新是中国特色政治学发展的动力,在理论与实践持续互动的基础上,中国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实现了有序拓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7]俞可平通过对中国政治学40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出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或内在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学术的逻辑和政治的逻辑。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政治学研究的是人类关于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的知识体系,因此其发展要遵循学术的发展规划,即学术的逻辑。另外,政治学因其特殊性,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因此其发展又将受到现实政治的制约,即要遵循政治的逻辑。[8]王中原和郭苏建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并提出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一是各类学术资源的汇集,涵盖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论和方法;二是政治实践对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推动,中国政治实践和政策需求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力量。[9]

       上述研究成果客观阐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特征和动力。这充分说明学界在中国政治学总体上呈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主创新的学术生态上是有共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关键的发展十年,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服务。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有哪些新的发展特征,哪些因素正在推动中国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探讨进一步发展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对于我们总结既往、立足当下、面对未来都有积极意义。本文拟基于学界的重要讨论和重要成果,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在自主创新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一)更为强调本土化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非西方理论或本土理论的兴起。这一趋势使西方理论与中国案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即西方理论有其自己的生长土壤,并不适用于中国场景。学界对这一点做了充分讨论和积极强调,形成了基本共识,并积极探索中国政治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若干渠道和领域。现有的文献已经论证了政治学能为中国做什么,以及中国案例在总体上能为政治学提供什么,这是中国政治学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中国政治学“本土意识”的觉醒来自对中国政治实践的深入探索。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过要求,即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需要赶快补课。在改革开放新形势推动下,中国学界曾引入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来分析中国的政治实践,在“补课”问题上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倾向。然而,综观新时期以来政治学的发展,实事求是的学风始终是学术研究发展的主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深刻认识到用西方政治学概念、范畴、体系裁剪中国现实,无法真实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更无法探究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中国政治学的“本土意识”强烈彰显,说明中国丰富的政治实践为中国政治学提供了重大的发展契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