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艺术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
李晶 

作者简介:
李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美术观察

内容提要:

从1973年苏立文的写作到21世纪李军的书写,跨文化艺术史从艺术交流的范围,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其间,艺术史研究经历了“多元文化主义”“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等多个思潮。中国学者结合自身学术传统,探索出多种跨文化艺术研究的可能性路径,也存有诸种待解决的问题。艺术史的跨文化研究标识出人文学科学术的意义并非仅限于阐述理论,也不限于整理物质材料,而是在此基础上达成人类智慧的交错与交流。这种方法和观念以学科的方式,实践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践行。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中西艺术史家如何在艺术写作中跨文化

      何谓“跨文化”?拉斯·阿洛里奥·纳克(Lars )在其负责的词条中这么定义,Transculturalism(源自transculturatión)是有关文化相遇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的概念,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①。跨文化凸显了异常复杂的文化嬗变,可以分为“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文化消亡”/“文化萎缩”(deculturation)和“文化更新”(neoculturation)三个阶段②。1940年,古巴人类学家、律师费尔南多·奥尔蒂斯(Fernanclo Ortiz)基于何塞·马丁(José Marti)发表于1891年的《我们的美洲》(Nuestra America)③,出版了回顾古巴民族混合历史的《对位古巴:烟草与糖》(Contrapunteo cubano del tabaco y el azúcar)④。他在书中首先创造出“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transculturalism)这一术语,并作为“文化移入”概念的替代语词。随后,该术语主要描述语言杂交过程,一直停留于西班牙语学术圈。1992年,玛丽·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将“跨文化”引进北美学术圈,主要用于文学上的类型分析。⑤1998年,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ang Welsch)发表名为“跨文化主义”(transculturalism)的论述(关于跨文化性和多元文化性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讨论),更是将“跨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向联系起来。⑥从奥尔蒂斯到韦尔施,“跨文化”的术语重新出现。他们的研究表明文化之间的接触并非导致同一性的文化,而是旧有文化的部分消退和新文化诞生的过程。社会、哲学、文化、心理、生活等多领域已经对跨文化的属性及表征有所探讨,然而,艺术史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仍未形成大势。作为人类存在的图像记录和艺术描绘,跨文化的艺术史研究在整个“跨文化”研究圈亟待发掘,以补充艺术这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维度。可以这么理解跨文化艺术史,这是跨越两种及以上异质文化背景下艺术接触中的历史研究,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广阔度和动态化的艺术史学,涵盖跨越事物本身、自我主体和文化之间等多重关系,包含艺术移入、艺术萎缩和艺术更新三个阶段。在双方或多方的涵化中,否认存在一元主导的文化交流模式。

      细致梳理艺术史领域的跨文化研究,可以发现苏立文在20世纪已经做了大量且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如今重新回顾其学术研究,对于当下跨文化艺术史的写作和研究拓展颇有裨益。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品收藏家,是研究并向世界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的西方重要先驱,被誉为“东西方美术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在他的著作中,处理“跨文化”艺术史的专著是《东西方艺术的交会》(1973年)(或《东西方美术的交流》)⑦。该著述的宗旨为,梳理东西方美术是如何对对方产生影响,探寻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力究竟为何物。研究对象限定于排除工艺品,厘清“艺术在更高层面的创造性的影响”⑧。研究立场在于,标明入选书中的作品在艺术史序列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包含时间发生意义和影响程度意义,即不从审美价值角度评价一件艺术品优劣,而是就历史意义层面和东西艺术相互作用发生包含多重动力因素(内部和外部双重动力),对画作所具有的开创性影响做出判断。例如,对徐悲鸿与傅抱石二人的作品评价问题,苏立文认为,从美学意义上讲,显然传统文人画家傅抱石的作品要比徐悲鸿的更佳,但是涉及中国绘画现代性的问题时,徐悲鸿将西方绘画技法引入中国艺术领域才是著述的论题所在,因而书中选择分析徐悲鸿作品,而不涉及傅抱石创作。全书分日西、中西和东西艺术三组,描述跨文化艺术交流中他者移入、旧有萎缩和新艺术诞生的过程:1.日本与西方美术的交流。他把双方跨文化艺术史的发生,厘定在16世纪,认为是西方基督教的传教活动携带了双方艺术的碰撞和交融,且双方交流处于拒与迎之间的反复辩证律动。2.中西艺术的交流史。苏立文把西方与中国的艺术碰面的时间,从17世纪算起,是耶稣会在传播宗教的同时带来美术的信息。其中,中国对西方历经滞缓到剧烈的接受过程:17、18世纪时,中国文人画家好奇西方写实绘画,但对西方文明并无接受的主观意图;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中国除了主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绘画领域仍延续着传统;20世纪开始,中国各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美术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3.全书第三板块是苏立文全书的要义所在,论述现代东西艺术的交会,目的在于构建其艺术史逻辑中的东西艺术真正的交会区间。日本对19世纪欧洲绘画的影响、东方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精神的相遇,以及西方现代科学影响三个方面,终于建立起东西方现实的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