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天的文学批评无疑正受到严峻挑战:一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数量出现了膨胀式的大幅增长,但读者的文学阅读热情却呈现下降趋势,大量作品无人问津;二是电子化等文学阅读方式改写和冲击着读者的审美经验,文学共识的形成越来越难,对当代文学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出现了巨大分歧;三是线上线下、文学内外都充斥着对文学批评的不信任情绪,几乎所有人都对文学批评不满,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全方位的质疑,而这反过来也导致文学批评的自我怀疑。

       对文学批评的最大不满和最深焦虑,恐怕就是文学批评没有力量、没有锐气、不敢“否定”、无力“批判”、不能亮剑发声、没有发挥“利器”的作用。但文学批评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才能成为“利器”?如何才能重获力量?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不仅没有标准答案,而且还存在许多误导和误解。很多人都怀念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彼此唱和、比翼双飞的时代,但我们都知道那样的文学乌托邦时代事实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网络、短视频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进行新的审美调整。这种调整,我个人以为至少涉及四个层面。

       其一,对文学批评功能应该重新定位。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因此,对文学的肯定远比否定更难、更需要勇气。一般来说,指出我们时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容易,那些问题就摆在那儿,就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块疤或一个麻子,人人都能看到,困难的是如何发现这个长了疤的人的优秀之处,如品行、修养、内在人格,等等。所以,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我们衡量一位批评家是否优秀,通常看他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创新能力;二是对文学作品的领悟、阐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研究应该是批评家的立身之本。一切从文本出发,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在文本面前是否足够敏感、足够有耐力与毅力,可以说是检验批评家能力的试金石。但令人遗憾的是,文本研究已经成了当今批评界最大的软肋。这正是批评家失去肯定文学的能力的原因,肯定是需要批评家以更专业、更高质量的阅读为基础的。

       更重要的是,文学批评的功能还包括对一个时代文学基础、文学土壤的培育,对文学的理想读者的召唤,文学批评应该让今天的读者更热爱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如果文学批评不能完成对当代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如果文学批评不能让读者看到我们时代文学的那些值得肯定的价值,如果在一个文学传播场域里充斥的只是对文学的粗暴否定,那文学批评同样会成为加剧这个时代阅读危机的“罪魁祸首”,它会使读者不是亲近、热爱、阅读文学,而是越来越理直气壮地逃离文学。

       其二,批评家的重新自我定位。过去,文学批评家的自我定位常常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神化的。批评家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手握作家、作品生杀大权的“裁判官”和“代言人”,而且自认为自己由此而来的话语权是法定的、先验的、与生俱来的。随着文学生态和文学环境的变化,文学批评家的地位也在改变。文学批评家作为“裁判官”或“代言人”的话语权力、话语权威日益受到挑战。事实上,一个批评家只有在首先成为称职的读者的前提下,他的“裁判官”或“代言人”的身份才是合法的。如果连合格的读者都不是,那话语权力从哪儿来?批评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又来自哪里呢?任何批评家都首先是一个文学读者,其文学批评的基础应该是批评家作为一个读者的文学感受。今天的文学批评家之所以常常把自己打扮成公共知识分子,变成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和法官式审判者,而忽略或掩盖自己作为一个文学读者的真实感受,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甚至连一个普通读者都不是,既不比普通读者读得多,也不比普通读者读得细、读得精,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阅读感受,没有个体的审美温度。他的批评没有感染力和可信性,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当下文学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放低身段做一个合格的读者。只有成为合格的读者,才能成为合格的批评家。但是,放眼今天的评论界,称得上合格读者的批评家确实不多。中国每年会出版几千部长篇小说,批评家一年究竟能读几本?能真正从头至尾把一部长篇小说认真细读过一遍的又有几人?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批评家已经失去了在批评对象面前的主动权。他们无法自觉、主动地选择批评对象,只能听命于媒体或某种权威的声音。许多批评家不仅不会去反复阅读、探究一部作品,而且似乎已经失去了完整阅读一部长篇小说的耐心。我觉得,对当今批评家来说,专业基础和理论能力固然重要,但检验批评家能力和水平的最大指标其实是阅读量。这本是一个最低的要求,却反而成为批评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拥有超越普通读者的阅读量做支撑,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批评家,然后才谈得上成为优秀的批评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