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经典艺术形象的生成机制与“统一场”理论的可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
艺术学研究

内容提要:

传统艺术类型与现代艺术类型在题材处理和形象生成机制上有极大不同。传统艺术中的经典形象,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口头传说到戏剧表演再到造型艺术的跨媒介生成和传播过程。传统艺术形象之所以“传神”,并非因为写真、写实,而是因为符合受众心目中的原型和典范。建立在现代艺术类型基础上的艺术理论,对传统艺术存在认知偏差。当前传统艺术传承创新过程中存在着造型难题,通过对造成这一困境的认知偏差进行理论反思,尝试建立一种既能解释和评价传统艺术,也能解释和评价现代艺术的“统一场”艺术理论。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以个体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创作范式迥然有别于以群体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创作范式。迄今为止的美学与现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建立在现代艺术类型、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现代艺术类型基础之上,从而导致它们可以有效地解释现代艺术现象,却不能很好地说明前现代艺术现象。

      作为某种例外,以个体化创作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人艺术,也潜藏着某种现代性特征,从而使得西方美学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迅速与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融合,形成了“意境说”这一融通中西的现代美学形态。但是,这种形态的美学在融通古今时也同样会存在某种局限性:一方面,无法充分解释文人艺术之外的其他传统艺术类型,如宗教艺术、民间艺术等;另一方面,与西方古典美学类似,对于“反美学”的当代艺术实践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活态艺术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迸发出新的活力。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艺术类型不仅可以与现代艺术类型并存于当下,还能够为当代艺术理论提供新的资源,打开新的空间。例如,对传统艺术中的造型问题的研究,对经典艺术形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拓宽当代艺术理论的视野,也有助于超越现代性、建构一种融通古今的艺术理论。

      一、传统艺术类型与现代艺术类型

      艺术世界不仅由生产、接受、消费和传播艺术的社会实践组成,也由一系列艺术观念、理论阐释和评价系统构成。从后一方面来看,可以将现有的艺术现象抽象为四个“理想型”,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都并存于当下。

      第一类是传统艺术,它们是古代艺术史的研究对象,也作为活态的艺术遗产在当代传承发展。第二类是美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崭露头角,18世纪成形,在学院教育体系中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类似的艺术类型也即文人艺术是在前现代社会中形成的,滥觞于魏晋,成熟于两宋,与西方美术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第三类是现代主义艺术,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流派众多,主张各异,此处概括的是其中关注形式、追求艺术自律的抽象艺术类型。第四类是当代艺术,兴起于反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此处概括的是其中打破艺术边界、关注内容胜过关注形式的艺术类型。

      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后三种艺术类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现代型”艺术。而第一种类型的艺术,在艺术生成机制、阐释和评价标准上与后三种类型有明显区别。人们常说,艺术学理论作为研究艺术基本原理的学科,要研究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共通规律。其实,同门类而不同类型的艺术,也同样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特别是需要应对“古今之变”的挑战,建立起既能阐释现代型艺术也能阐释传统型艺术的理论体系。

      艺术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张道一先生,是从传统艺术类型出发来建构艺术学理论基础的。他将传统艺术分为四个类型:宫廷的、文人的、宗教的和民间的,并认为对建构艺术学理论体系启发最大的是民间艺术。他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主要相对于“官方”;在现代,民间艺术则相对于艺术家创作而言。他将民间艺术理解为一切艺术的土壤和源泉,称为“艺术的原生态”,这和一些学者将民间艺术称为“本原艺术”“母体艺术”是类似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①张道一在《艺术原理述要(乙编)》中完整地引用了这段话,指出民间艺术“既是艺术成长的土壤,也是艺术创作的原料和矿藏”②。

      《讲话》的核心思想,被后人简括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这个命题的后半句,在应用过程中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生活自身没有形式,只有等到艺术家到生活中采集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后,才赋予生活以形式。但其实,毛泽东在《讲话》中曾言明生活自身是有形式的,他认为文艺家应该去观察、体验、研究和分析“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学习“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和形式,就是生活自身的形式,同时也是生活中的艺术。③

      艺术家去体验生活对于创作无疑是有帮助的,但“体验生活”这个表述暗含着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分隔开来的理论倾向,似乎艺术世界在生活世界之外,而生活中原本没有艺术;似乎生活自身是一堆缺乏形式的“质料”,只有经过艺术家加工后才有形式。按照这一理论假设,我们该如何理解原本就在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呢?它们难道不是生活自身的艺术形式吗?

      可是,即便承认民间艺术也是艺术,具有自身的形式,并不仅仅是一堆原材料,学院派艺术多半也将这种艺术形式描述为原始、天真、稚拙和粗糙的。难道真是这样吗?看看那些最典型的民间艺术,如陕北的面花、剪纸和刺绣,它们在形式上并不天真,也不一定稚拙。事实上,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这些艺术都有好坏精粗的差别,而且当地人都知道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那些面花做得好、剪纸剪得好、绣活做得好的农村妇女,其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熟的。她们制作的东西,绝不能与所谓“原生艺术”“稚拙艺术”画等号;相反,它们是高度程式化、成熟和洗练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