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朗西埃参加了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的研修班,作为“读《资本论》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撰写了《“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这篇文章收录在1965年法文第一版《读〈资本论〉》中,但在法文本第二版(1968年)中即被删除,我们熟悉的汉译本《读〈资本论〉》中并没有这篇文章。①1996年,完整的法文版《读〈资本论〉》再次重版,英译本于2016年出版,已成为学界研究《读〈资本论〉》的重要文献。② 这篇长文对理解朗西埃早期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中的批判和科学,第三部分则从外化和拜物教的构成两个方面深化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不过,朗西埃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区分,“物神”的双重维度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也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之一,批判不应止步于解蔽式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包含着价值认同和审美解放的社会实践。本文将依据朗西埃的这篇早期文本及其后期对批判观念的反思,以拜物教观念为中心,探究其批判观念的转变。 二、认识论断裂与拜物教迷思 这篇文章开端,朗西埃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批判”的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整体著作的观念,那么,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批判”与政治经济学中的“批判”有什么内在关系?在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Epistemological Break)的启发下,朗西埃也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他明确指出,这篇文章旨在表明“从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向《资本论》中科学话语的转移”③。 “认识论断裂”是阿尔都塞极其重要也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之前的断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下层建筑、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阶级、阶级斗争等等科学概念(concept),代替了历史哲学中的人、经济主体、需求、需求体系、市民社会、异化、盗窃、不公正、精神、自由等等意识形态概念(notion)”④。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体现了前科学的理解形式,即世界是从经验角度被理解的,并集中于特殊的事实,这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经历了认识论转变之后,世界以“知识”形式客观地呈现了出来,从人道主义到科学的断裂也构成了阿尔都塞主义的标志之一。 认识论断裂的命题成了朗西埃这篇文章的阐释目标,他的论证十分繁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对“批判”的理解是人道主义的,批判是对一种根本矛盾的确认,这一矛盾具体化为人类与其本质的分离,即“人类迷失在客体中,人类与自身的分离,人类本质在私有财产中的异化过程”⑤。面对这一不幸处境,批判的任务就是要消除异化,回归源初同一的状态。由此,朗西埃指出了一个基本分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批判话语表明科学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区分科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的试金石就是抽象理论。⑥抽象是科学的必要程序,批判则拒绝抽象,坚持一种感性的具体性理论。那么,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就成了执着于“具体性”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以感性独特性抵制着无所不在的异化强力。 在《资本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客体”已发生了转变,从劳动产品转变成了商品,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整体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替换了劳动产品中包含的主体客体关系。因此,“在《资本论》中,生产关系决定了主体客体的位置。主体客体对经济现实不再有决定性的意义,主体仅仅是生产关系的一种支持”⑦。简言之,“生产关系”对“主体客体”模式的取代就是科学意识的体现,一个不依赖于人类主体的系统性的对象领域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概而言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显示了人道主义的异化视野,而《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获得了与科学同构的解蔽力量,即对资本生产关系的揭示,两种批判观念的区别成了意识形态话语与科学话语之差异性的见证。在这两种话语的转变过程中,拜物教发挥了重要作用。阿尔都塞曾指出:“马克思的许多著作向我们指出,拜物教是一种仅仅同‘意识’有关的‘表象’和幻想……马克思的另一些著作却肯定说,这种表象不是主观的,相反完全是客观的。‘意识’的‘幻想’和感知的‘幻想’本身是第二位的,因此在结构上应该同这种纯粹客观的幻想区分开。”⑧在此,阿尔都塞区分了拜物教表象的两种形态,即意识和感知的主观幻想和客观幻想。其中,“主观幻想”体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客观幻想”则是《资本论》中资本生产关系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就此而言,批判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科学概念,分别构成了对拜物教之主观幻想与客观幻想的双重揭示,都包含着去除假象、揭示真实的解蔽逻辑。这种思路也启发了朗西埃的分析策略,在这篇文章中,他就是将拜物教作为意识形态幻象来理解的,拜物教的外化过程则构成了资本生产关系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