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面目多变、内涵丰富复杂的文学术语,它可以指称一种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写作精神、批评标准以及审美原则等。不过,“事实上由于19世纪的原因,问题一直很令人困惑,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但又形势绝佳的时期,各种流派、运动可用当下的术语‘文化大生产’(cultural fissiparation)来说,在文学上出现了一场后来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明显的、有意识的运动”①。这表明,在19世纪,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流行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为了凸显时代性和历史规定性,与现实主义旗帜下各类名目繁多的变体、流派相区别,特别是将它与传统的“摹仿现实主义”、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等文学现象区别开来,笔者将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称为“现代现实主义”,以便强调其“现代”属性与特征。在此,“现代”这一限定并非笔者随意强加的,而是为了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这一文学思潮,从而更全面地把握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一、从“摹仿现实主义”到“现代现实主义”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司汤达、狄更斯等作家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其实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指称自己所属的文学流派。勒内·韦勒克在《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概念》一文中,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认为在1798年和1800年,“大约是席勒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②。在法国,“现实主义”一词“首次于1826年使用于法语,不久被广泛使用”③。法国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大卫-萨瓦让在《法国语言史》(Histoire de la Langue et de la Littérature Fran
aise)一书中,认为1826年的法国报纸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他引用了当时报纸上的一段文字:“现在出现了一个日益盛行的文学流派,其宗旨不是忠实地摹仿艺术杰作,而是忠实地模写大自然慷慨地赐予我们的大千世界,可以把这个流派叫做现实主义;这种真实的文学非常可能成为十九世纪占居统治地位的文学。”④这段文字点出了作为新的文学现象的“现实主义”已开始从古典主义的摹仿古代“艺术杰作”,转向“模写大自然”,说明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文学思潮的现代现实主义开始出现。不过,这只是报纸上一般性地描述这种新的文学发展趋势,评论家还没有从学术的角度对这一文学思潮予以界定。而指称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概念的正式使用,则与19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画家库尔贝(Courbet)、小说家尚弗勒里(Champfleury)和评论家杜朗蒂(Duranty)有关。当时,围绕着库尔贝的绘画展开了一场影响广泛的论战,尚弗勒里把相关论战文章集结起来,于1857年出版了一部题为“现实主义”的论文集,同年,杜朗蒂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现实主义”的杂志⑤。韦勒克指出,在论战、论文集和杂志中,“一个明确的文学纲领被制订出来了……艺术应当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因此作家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小心的分析研究当代的生活与风习,作家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是冷静的、客观的、不偏不倚的。这样,过去被广泛地用来说明一切忠实地再现自然的文学的术语(现实主义——引者注),现在变成了与特定作家相联系的一个团体或一个运动的口号。人们普遍认为,梅里美、司汤达、巴尔扎克、蒙尼埃(Monnier)以及夏尔·德·贝尔纳(Charles de Bernard)等人是现实主义的先驱”⑥。韦勒克的研究和美国学者巴里什(Phillip J.Barrish)的考据基本相符:“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第一次把‘现实主义’一词当作美学术语,用来评析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美术作品。”“法国文学评论家在采用了艺术批评中的‘现实主义’术语后,立刻用它来形容与库尔贝同时代人的作品。”⑦而在英国,“现实主义”一词的出现要比法国晚得多,“直至1880年代后期乔治·莫尔(George Moore)和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出现之前,就不曾有过一个叫做现实主义的运动”⑧。不过,“早在1851年,萨克雷便被偶然地称为‘现实主义派的主要代表’”⑨。这说明,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现实主义也是后来被人“追认”的,事实上,在萨克雷写作的时代,这种文学思潮其实已经开始出现。有关现实主义在美国和德国的情况,韦勒克指出:“美国的情况与英国极为相似;1864年,亨利·詹姆斯推荐‘著名的“现实主义体系”’(明显地指法国)给小说界同行哈里特·普雷斯科特小姐(Miss Harriet Prescoutt)学习……从1886年以后,宣传性的现实主义方始成为一种运动。”至于“在德国根本不存在一个自觉的现实主义运动,尽管这个术语偶尔也被采用”⑩。当然,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是存在的,只是十分松散,不太像一种文学思潮。俄国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现实主义显然是以一种文学思潮的形态出现的。在俄国,“‘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最先在批评家帕维尔·安南科夫(Pavel Annenkov)刊载于《当代》杂志(1849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中使用,到1860年代成为标准术语”(11)。但是,我国学者程代熙认为,“在俄国第一个把‘现实主义’这个词语运用到文艺领域里来的,是文艺评论家皮沙烈夫。他在《现实主义者》这篇论文里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他的解释”(12)。高尔基后来称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为“批判现实主义”(13),在很长时期内,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甚广。就19世纪沙皇俄国时期的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而言,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其社会批判性和政治变革意识特别强,用“批判现实主义”来指称非常准确。但总体来看,在文学思潮层面,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追随西方(尤其是法国)文坛风尚为主流,它自然只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谱系中的一部分。 大致说来,“现实主义”概念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持续流行,影响力逐渐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现实主义思潮。比如,在评论库尔贝的画作《石匠》时,“沙龙文人和那班极力追求所谓‘高雅’题材和‘美’的意境的艺术家,对柯尔培(即库尔贝——引者注)的这幅《石匠》嗤之以鼻。据说,有人在看了这幅画时,骂了一句‘现实主义的货色’”(14)。这是对新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明确持否定态度。另外,法国文艺评论家古斯达夫·布兰森也曾在1835年的《现代评论》杂志上挖苦现实主义者,说现实主义现在成了“挂在城堡入口大门上的徽章、写在旗帜上的口号、服装的颜色,连受人尊敬的男爵都另眼相待”。“在当时法国的美术评论界,认为现实主义的画家就是女仆式地复写现实,根本不顾美与不美,有无诗情画意。”(15)显然,现实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法国文艺界兴起时,是饱受诟病的。到了19世纪中期,对现实主义持肯定态度的声音才日渐增强。特别是尚弗勒里,他在1857年出版的论文集《现实主义》中充分肯定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于准确地、充分地、真实地再现作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环境及时代,因此,对这个学派的考察可以得到读书界的理智、兴趣、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的证实,此外,这个学派完全摒弃了形形色色的瞒和骗……这种对现实的再现应尽可能地显得更加鲜明,能为所有的人和每一个人理解。应该把人描绘成社会的生物。这个观点非常鲜明、一目了然,而且包罗万象。(16) 通过一系列论争,同时也因为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不断问世,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正面形象逐步确立。可见,“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在当时的法国文坛上起过相当激进的作用”(17),在其地位被确立与巩固前,论争是十分激烈的。同时,“法国的这场论争或者说战斗不久就在其他国家产生了反响”(18)。萌芽时期的俄国现实主义就被反对者贬为“自然派”,即使在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崭露头角后,这一文学思潮依然饱受批评。经过别林斯基等人的奋力捍卫,“自然派”才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褒义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代名词。上述文学现象都表明,在法国与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形成初期都因其具有先锋性而饱受争议,这也意味着这一文学思潮拥有与生俱来的反传统的现代性。 因此,虽然从历史发展和文学传播的角度看,“现实主义”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内涵有一定差异,但司汤达、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中叶创造出许多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使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19世纪现实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创作与差不多同时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