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的新探索:关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国际对话

作 者:
申丹 

作者简介:
申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

内容提要:

美国《文体》期刊2021年春季刊将全部篇幅用于探讨由申丹首创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此特邀申丹以《“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为题撰写“目标论文”,并邀请九个国家的十六位学者就此分别发表各自观点,然后再由申丹撰文逐一作答。这是文学领域西方顶级杂志第一次用主题特刊集中探讨一位中国学者的理论创获,从中可看到多国学者对这一原创理论的赞赏、阐述、疑问、挑战和误解,以及在不同体裁中的运用。这次对话也给申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平台,得以在长篇回应论文中答疑解惑,应对挑战,消除误解,进一步阐明其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应用价值。对话还涉及申丹的新创理论与现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广范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解读的相关问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22)01-0082-32

       美国的《文体》(Style)这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2008年开辟了一种对话形式的主题特刊,先邀请某一学派的权威学者撰写目标论文(Target Essay),然后邀请多国学者对该文发表各自观点,继而再由目标论文作者作答。至2021年,《文体》总共推出七个这样的特刊,前面六篇目标论文的作者均为美国或英国学者。①2021年春季刊首次邀请中国学者撰写目标论文,将这一期的全部篇幅用于探讨其原创理论。在该期编者按中,期刊主编纳普(John V.Knapp)教授说明目标论文的作者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大学英语系的杰出教授申丹”,“她的论文阐述了她近年来对叙事动力的隐性层面和双重性质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理论原理,说明了其重要性”。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挪威、丹麦、意大利的十四位西方学者(其中十二位为国际权威或知名教授)和两位中国学者接受了《文体》编辑部发出的回应申丹目标论文的邀请。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叙事研究界一直聚焦于情节发展。然而,申丹发现在不少作品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一股叙事暗流,她将之命名为“隐性进程”(covert progression),指出它不同于以往探讨的情节范畴的各种深层意义:隐性进程自成一体,构成另外一个独立运行的叙事进程,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在主题意义、人物塑造和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发展形成对照补充或对立颠覆的关系。这样的“双重叙事进程”(dual narrative progression)或“双重叙事动力”(dual narrative dynamics)对以往的各种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构成重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申丹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将一系列理论概念加以双重化,并建构了多种具有双重性质的分析模式。②

       欧洲叙事学协会(ENN)2017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五届双年会特邀申丹以“双重叙事运动如何革新(Metamorphose)和拓展叙事学”为题,做了一小时大会主旨报告,外加20分钟讨论,引起强烈反响。法国的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已将申丹的“隐性进程”作为国际叙事学界的常用术语推出(Shen,“Progression cachée”)。在《文体》2021年春季刊的目标论文中,申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参与对话的各国学者撰文回应,从各种角度对申丹的理论表示赞赏,予以阐发,提出问题或质疑,在不同体裁中加以运用,或者讨论这一新创理论与现有理论之间的关系。③申丹应编辑部之邀,就各位学者的回应撰写了答辩论文《探讨和拓展“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动力:对学者们的回答》(“Debating and Extending ‘Covert Progression’ and Dual Dynamics:Rejoinders to Scholars”),同期登出。该文逐一回答问题,回应挑战,清理误解,进一步阐明申丹理论的创新之处和应用价值,并探讨了更广范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阐释的相关问题。

       申丹与皮尔的对话

       欧洲叙事学协会前任主席、法国教授皮尔(John Pier)的论文题为《申丹的修辞性叙事学与安伯托·艾柯的符号学阐释理论》(“Dan Shen's Rhetorical Narratology and Umberto Eco's Semiotic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皮尔首先指出,申丹提出“隐性进程”是为了从新的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隐性进程”是在情节背后运行的叙事暗流,而这股暗流在以往的批评中一直被忽略。他以亚里士多德关于简单情节和复杂情节的区分为参照,说明申丹理论的独特性。他指出“隐性进程”并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复杂情节中的“突转”(reversal),因为“突转”只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成分,而“隐性进程”则是与情节比肩、独立运行的叙事暗流。在研究方法上,皮尔指出,若要发现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的关系,需要像申丹那样一方面将叙事学与文体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作者的传记信息和历史语境。

       皮尔以其宽阔的视野,梳理了申丹的修辞性叙事学与各种不同学派之间的关系,但他的聚焦点是申丹的理论与艾柯的理论之间的关系(Eco,Limits;Role)。他举例说明了在艾柯的符号学阐释理论中,文本预设的两个层次的模范读者(Model Reader):第一层次是“天真”(naive)读者线性的“语义”(semantic)阅读,第二层次则是更具批评眼光的“元”(meta)性质的阅读。皮尔认为,艾柯的符号学视角和申丹的修辞学视角都对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提出了挑战。申丹在回应中指出,艾柯实际上并未超越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范畴,用皮尔自己的话来说,第二层次的批评性阅读只是“一步一步地重新仔细探索情节发展”,以求发现其复杂的修辞和逻辑结构。与此相对照,申丹的修辞模式则是将视野拓展到情节背后,探索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的叙事暗流。

       皮尔认为艾柯的双层次阅读理论可以为申丹拓展双重叙事进程的研究提供参照。申丹回应称这一提议并不现实,因为艾柯的理论中更具批评性的第二层次的“元”阅读,需要有第一层次天真的语义阅读作为其审视的对象,而这只能发生在对情节发展的阐释中,不适用于“隐性进程”。后者只有通过深层批评性阅读才有可能挖掘出来。也就是说,不存在对“隐性进程”首先进行天真的语义阅读的可能性。

       申丹与费伦的对话

       国际叙事学界权威费伦(James Phelan)一直在引领对(单一)叙事进程的研究。其论文题为《创立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对申丹提出的一些问题》(“Theorizing Dual Progression:Some Questions for Dan Shen”)。费伦首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肯定了申丹的探讨:就实践而言,确实有作者创造双重叙事进程,因此需要加以关注;就理论而言,修辞性叙事理论需要向这方面拓展,而申丹借助其文本细读功夫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建构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不仅界定了“隐性进程”,对其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类,而且提出了如何挖掘隐性进程及其效果的十五个命题,并就叙事作品和叙事交流的不同成分建构了各种双重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