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研究:传统、视角与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忠敬,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政策研究在不同的国家语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倾向于实证主义的政策科学传统和以英国为代表的政策社会学传统。从学科视角来看,形成了教育政策研究的经济路径、组织路径和批判路径,经济路径是利用经济学来阐述教育结果的产品和有关市场机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问题,组织路径是利用政治科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来解释教育政策执行的运作方式,批判路径是阐述有关教育政策文本生产和教育政策话语中的权力关系。从研究范式来看,教育政策研究主要包括精英研究、轨迹研究、执行研究和话语分析等不同的方法,精英研究是对政策制定者的生命史研究,轨迹研究即跟踪一个具体政策的酝酿、产生和付诸实践的案例研究,执行研究即关注如何阐释政策文本以及这些文本如何转化为行动,话语研究是对政策文本和话语进行权力关系分析。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政策研究来自传统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t)和解释主义的方法(interpretivist),同时使用来自批判的、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运用多种教育政策研究的路径,确立不同政策研究的视角。不同理论的知识基础与对政策的解释是不同的,也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实证主义根据可观察的、可推广的和可预测的数据来判断知识的合法性,而解释主义则强调现实的社会建构,并寻求根据目的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反过来,后实证主义的视角关注意义生成的过程,而批判的路径强调权力在建构与判断知识言论合法性中的重要性,从阶级、种族与性别等视角来分析权力在政策中的作用。这说明理论框架与方法工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度与适切度。本文回顾了教育政策研究的两种传统,分析了教育政策研究的学科视角,探索了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政策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启示。

      一、历史回溯:教育政策研究的两种传统

      政策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政策科学家运用“政策科学”的方法,探索制定、发展、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家的需要,帮助国家建立优先项目,确保项目的效率与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理性主义”的政策研究方法(rationalist approach),即描述决策的步骤,从分析政策背景与解释政策选项范围,到政策选择、产生、执行和评估的整个过程。这样,政策研究作为一个领域,通过学术的努力,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逐步推进决策由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理性主义的政策研究方法开始受到批评与质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原因是:首先,理性主义的方法并不能产生它期望的可靠的、普遍的和可预计的政策知识。其次,理性主义方法所依赖的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观念受到质疑,至少受到了挑战。第三,新的理论不断得到发展,比如批判理论、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断削弱理性主义方法所主张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中立立场。第四,许多政策干预所依赖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也失去了大众的支持,尤其是撒切尔和里根政府对其意识形态攻击。他们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思想(Neoliberalism),实施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市场化、私有化为核心的改革措施,反对政府干预,紧缩社会福利和各项公共开支。主张弱国家,认为私的就是好的,公的就是坏的。对于新自由主义来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市场,“消费者选择”便是对民主根本的诠释和保障。①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全球占了上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过程不断改变着公共政策发展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语境。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公共政策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边境,在全球体系中定位公共政策的发展。尽管国家政府仍然对发展本国的政策拥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这个权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了,它受到全球力量的广泛影响,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跨国力量与世界联结的影响,全球政治关联和全球共同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旧的理论与方法论已经不再够用了,需要新的视角理解世界的政策过程与不断增强的网络化,这要求一种新的全球想象力,需要全球视角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

      这些转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政策。随着全世界的教育制度变得更加复杂,政府要么不能或不愿意支付教育膨胀,因而寻求市场的解决办法。拒绝凯恩斯福利国家,政府不断缩小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依赖于市场的机制。从而导致了教育目的与治理从社会民主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导致了一方面教育的公司化、私有化和商业化,倡导学校选择,另一方面越来越需要教育问责,强化标准化和绩效考核。同时,教育目的重新定位为窄化的人力资本,教育的角色是满足全球经济的需要并确保国家经济的竞争力。②

      就理论与方法而言,教育政策研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中会有所不同。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政策研究在不同国家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国家背景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例如,比较英国与美国的教育政策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传统。英国主导方法来自批判社会学传统,而美国主导方法更多的是传统的工具主义视角,倾向于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方法论。然而,尽管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全球化已经加速了思想与学术的全球流动,现在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教育政策研究领域。

      (一)政策研究的科学传统

      政策科学研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51年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此书被称为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它强调了政策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强调政策研究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强调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相互合作,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政策与社会的关系等。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此书指明了社会科学的政策科学方向(policy science),奠定了政策研究的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传统,并开启了政策科学研究持久的运动。

      通过实证的方法或实验的方法开展基于证据的研究,是教育政策科学化的典型特点。一个著名的案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Coleman)在美国4000多所学校对64万多名学生和2万多名教师开展的大规模调研,研究美国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并于1966年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史称《科尔曼报告》。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教育的投入如教育经费、教育设备、教师工资等,更关注教育的产出如学生学到了什么等。不仅关注学校的物质条件,更关注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因素,得出了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并非学校物质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的结论,从而重塑了美国的教育政策,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田纳西州从1985年开始的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大规模随机实验研究,有80所小学的一万多名学生参加,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班级规模的大小调整,来分析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小班化的确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尤其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更有好处。这个研究成果成为美国一些州开展小班化政策的强有力的依据。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实施,因为这个教育成效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而不是每个州都愿意投入那么高的教育成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