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568(2021)03-0055-13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艺术是指长期在中国境内生长,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有稳定的创作队伍与创作传统,有经典作品传世,以中国特色的形式与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样式。中华传统艺术的门类大致包括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在造型艺术中主要有书法、篆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园林,在表演艺术中主要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是新时代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要回答好这个命题,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进行考量。 一、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艺术的境遇 中华传统艺术是生长在自给自足的中国农耕社会,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生长而生长的艺术形式。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艺术经历了由传统社会体制向现代社会体制的转化,经历了中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华传统艺术较为稳定的体制保持了其独特的精神品质,也吸收了以西方艺术为主导的现代艺术的养分,成为迄今仍在延续,并在局部范围内富有影响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传统艺术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而出现式微端倪。其突出表现如下: (1)中华传统艺术的体系性建构严重缺乏,导致中华传统艺术在全球话语系统中不占优势。 (2)中华传统艺术人才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当代社会出现谋生困境,导致传统艺术创作队伍后继乏人。 (3)以现代媒介为代表的艺术传播载体,在表述中华传统艺术时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导致中华传统艺术在媒介塑造的社会话语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 (4)中华传统艺术师徒传授的传承体系在当代社会没有被有效继承下来,导致传统艺术精神品质削弱、技艺品质濒危。 (5)中华传统艺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占比不大,青少年一代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普遍不足、兴趣欠缺。所以,中华传统艺术尚缺少青少年受众群体,影响中华传统艺术的未来。 (6)由于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化力不足,导致其在国民话语系统中有被边缘化的危机,也导致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不足。 (7)当代中国社会未能处理好把传统艺术作为修养及作为谋生手段的关系,导致多数人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修养功能,出现为了谋生而削弱中华传统艺术优秀品质的现象、为了发展损耗中华传统艺术优秀资源的现象。尤其是中华传统艺术在与商业消费接轨的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现象,导致传统艺术的艺术传统被削弱,也让中华传统艺术难以承继。 (8)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代科技分离,当代科技对传统艺术的介入不足,传统艺术向现代科技贴近程度不足,导致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未能充分吸收科技的力量而被科技所建构的时代边缘化。 (9)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虽在传承体系上初步构建,但仍未能有效进入国民的生活体系。有些非遗因财政支持生存境况略好,但大多数缺乏政府财政支持的传统艺术生存境况欠佳,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上述问题是近代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中华传统艺术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经历了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 中西之争源自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一系列军事与政治斗争的失败,让一部分知识分子思考中国道路的选择问题。究竟是选择西方道路,还是走中国自己的传统道路?在19世纪末激烈的讨论中,张之洞在其《劝学篇》①中所提出并较为详细论证的“中体西用”论给这场争鸣划定了基调,也是这场讨论的总结性观点。古今之争源自19世纪末维新派与保守派的交锋,延续至接踵而来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到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针对文学革命问题的论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张,这种讨论才告一段落。②雅俗之争源自20世纪初期社会的民主化、平民化、世俗化以及商业进程与现代传媒的发展所提供的大众化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小说和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平民艺术大为兴盛,严肃格调的文艺形式受到威胁。但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兴起以及战争的频仍,雅俗之争渐渐停歇。 中西之争是中国社会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以西方文化为样板所映射出来的中西文化优劣论争。古今之争是中国社会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雅俗之争是中国社会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对文化格调的审视。所以,中华传统艺术所经历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都可以归入中国社会在寻求现代化道路时所经历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此过程中,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以及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论大致概括了中国社会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矛盾问题时的基本立场。这种立场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进程中的中庸而又务实的态度。1951年的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剧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这一题词从京剧界延伸到其他传统艺术领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数十年间中华传统艺术在作品创作和理论认识领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