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的研究现状:调和政治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中原,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苏建,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美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祔科学版

内容提要: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诸多紧张和矛盾。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理解政治知识的本质以及将政治转化为知识的途径,相关争论表明科学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特殊的、历史的、情境性的传统存在冲突。倡导“全球本土化”之路或许有助于调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整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互惠影响,在方法上兼顾“科学化”和“多样性”,并且平衡学理性和社会关联性。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21)05-0016-09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21.05.003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已经40多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经历了显著变化,并走到了一个需要做出系统性回顾的历史时刻,以揭示其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这包括中国政治学的成就、问题、挑战、机遇和方向等[1-2][3]1-8[4]1-9。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政治学具备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界的潜力。以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争论、探讨和文献为基础,本文旨在回顾整个学科的研究现状。这一回顾并非一项综合的、详尽的讨论,但是我们相信有必要勾勒出清晰的图景,同时为未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新问题。

       一、中国政治学的简要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20世纪早期,当时若干所大学(先驱为京师大学堂,现为北京大学)设立了法律和政治学系。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一批著名政治学家,包括钱端升、高一涵、萧公权、张慰兹和邓初民等人。1932年,中国政治学会正式创建。截至1946年,该学会拥有大约140名会员[5]746。早期,西方的研究范式支配着中国政治学研究。这是因为很多中国教授在西方接受了学术训练,他们将西方课程体系和研究方法引入中国。

       然而,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大起大落。不幸的是,其发展被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战事所打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在席卷全国的高等教育大重组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被取缔。根据当时的学术形态,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6]。此外,西方研究路径在学术领域的支配地位也导致领导人和众多知识界精英坚信,照搬西方社会科学的行为应该被彻底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模仿了苏联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政治学失去了一席之地[7]442-443。政治学的一些子学科,例如政治思想、政府权力以及比较宪法,都被并入了法学院。其他子学科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所取代,在后者看来,“政治”主要与意识形态相关。因此,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政治学学科的科学性和独立地位被严重压制以致消失了30年之久[5]749。

       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标志性事件是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其背景是,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号召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补课[5]750-752。虽然存在一些反对之声,但是包括怎样在中国重启政治学研究、如何确定学科的使命和范畴等关键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全国政治学研究五年(1981-1985)规划》也在会议上得以通过。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学的初期发展集中体现为国际问题研究的复苏,它源自毛泽东时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而例如比较政治学、中国政治等其他子学科却发展乏力。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高校政治学系以及地方政治学会相继成立,培训课程、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再次兴盛起来。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政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在中国的情境下界定政治学学科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领域,它主要关心公共生活中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治理体系,以及分析发生于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等层面的政治活动和行为[8]。但是,在中国国内并未就政治学的含义、范畴和子学科类型达成共识,其受到中国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学发展轨迹的多重影响。在探讨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之前,有必要对中国情境下的政治学加以界定。

       首先,中国政治学长期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育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界定的难度。一些中国学者将政治学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观点和方法[9]34-35。从1984年开始,聚焦于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2003年,139所大学授予相关学士学位[7]436。例如“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必修课程被广泛地向学生传授。近年来,至少21所中国重点大学设置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育。虽然有必要承认中国政治学的复杂性,但是本文并不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

       其次,中国政治学与其子学科和其他姊妹学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规定,政治学属于法学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它涵盖七个子学科(“二级”学科),如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然而实际上,每所大学的政治学有其自身的系所设置以及子学科分布,这取决于该校的研究重心和发展规划。中国很多大学独立设置了政治学、行政管理和国际关系三系,而某些大学却并未这样做。在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被区别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独立成院。与此同时,政治学、国际关系以及公共管理都拥有自身的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更加有趣的是,在某些大学,政治学学科从属于公共事务学院或国际关系学院,但是在其他大学(如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从属于政府管理学院,后者独立于国际关系学院。因此在中国,有所谓的“大政治学”与“小政治学”的不成文区分,前者涵盖了所有相关领域,后者一般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本文将主要聚焦于“小政治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