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0)04-0101-07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政治思想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在思想观念上的汇通,汇通的思想结果既不是完整地保守住了中国传统,也不会在思想的现代转换中完全西化,只能停留在传统与现代杂糅的某个程度上。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西思想汇通的不同路径与思想含义杂糅不同程度的结合。在汇通路径选择与思想杂糅程度的思想图谱中,最接近现代西学的思想流派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但即便是自由主义也是在中西思想汇通的路径中形成的,在理论特质上保持着中西杂糅的特点。这个特点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自由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命运。 一 中西汇通: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形成的历史路径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在思想体系上已经非常完整,而且在理论内容上也异常丰富,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并各取所需。在分析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源头时,从严复开始,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自由主义的相似物。严复之所以要寻找自由主义思想要素的中国传统相似物,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存在着这种相似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思想及概念早已成为严复理解英国自由主义的前提。严复的自由主义“以中国传统的儒家为根基”,既“展示出了一个形态完整的传统概念网络”,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关于西方国家何以富强的具体知识”。①严复以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为基本前提,理解、解释和转译的英国自由主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中国传统濡染了,这既表现在他以中国传统概念解读和转译英国自由主义的格义方法上,也表现在他将吸纳的英国自由主义思想要素镶嵌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中,并试图以中国古典概念体系呈现他所理解的英国自由主义。 严复以中国传统话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主义话语,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创造。作为这种创造的产物,严复所呈现的自由主义既不是19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也不是完全合乎中国传统特质的思想体系,而只能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英国自由主义相融合的过渡性思想体系。现代自由主义的话语只是在严复之后才在中国受到关注,在这之前即便是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中国人也只是提到了西方的议会与民主等,而未曾触及到自由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概念虽然可以来自传统时代,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却既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时代,也不能从传统时代的思想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无法从传统思想体系中顺其自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而只能产生和存在于西学东渐之后的现代中国。这就否定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历史生成的本土路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乃是一种完全的西方舶来物呢?有的学者从强调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立场出发,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看作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而自由主义恰恰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强调自由主义所阐述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及分权制衡等的实现程度不仅是衡量西方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衡量各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不仅乐于承认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是从西方传播来的,而且强调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在理论内容上应与西方自由主义完全一致。“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②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程度一方面被看作是接受西方影响的程度,另一方面又被看作是西方影响中国的程度。因为自由主义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所以“即使像严复那样的名家”,“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也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后来的胡适、殷海光两辈学人,对于自由主义的理解也有流于一偏的地方”。③ 自由主义从西欧产生并渐次扩散到世界各地,虽然符合历史的基本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的扩散就仅仅是一个既成思想体系的传播。仅仅从传播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中国自由主义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一方面,世界各国的自由主义都是具体的有自身特色的自由主义,即便是西方各国也在自由主义上各具特色,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不论其生成路径如何,都必然具有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具有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这种显而易见的特色显然是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互动的结果。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所推崇的“科学与民主是中国近代学正式形成的标志”。④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虽然是以西学东渐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传播或移植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既不能脱离西学东渐而顺其自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舶来物,而是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政治话语体系互动和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政治话语虽然不能提供现成的自由主义思想要素,更不能提供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早期雏形,而且在没有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中国传统也不能产生出自己的自由主义话语体系,但中国传统政治话语体系又确实为西方自由主义进入和扎根中国大地,提供了概念与思想的榫结点,造成了西方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理论话语的思想条件。虽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自19世纪初就开始涌向东方,但它能否进入中国及能否在中国扎根却在根本上取决于中国传统政治话语是否提供了概念及思想的榫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