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21)04-0091-14 修回日期:2021-03-29 引用格式:乐志强,尹科.虎父无犬子吗: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1,9(4):91-104. Citation format:YUE Zhiqiang,YIN Ke.Does a wise goose never lay a tame egg: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education's role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21,9(4):91-104. 一、问题提出 “虎父无犬子”用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培养出普通的孩子。从代际流动理论来看,这表明父子两代之间社会地位的关联度很高,代际流动性水平则较低。虽然现有关于我国代际流动性水平的研究存在分歧,但“虎父无犬子”现象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存在,争议仅在于父代社会地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传递给子代。那么,家庭究竟是如何实现代际地位传递的呢? 在古代社会,“子凭父贵”的现象较为普遍,优势家庭的子代可直接继承父代勋爵或财富以继承父代的社会地位。进入现代社会,虽然代际地位的直接传递方式依然存在,但由于民主与法制的约束,父代通过中介因素间接传递社会地位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教育因素便是其中之一。相比于财富、权力等方式,通过教育实现代际地位传递的做法既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又易为世人所接受。近年来,我国不少中等收入人群就试图通过教育实现“虎父无犬子”的梦想。他们坚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不惜花费重金投资子女教育,比如交纳择校费、购买学区房、参加补习班、送子女上私立学校或出国留学等。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通过教育真的可以实现“虎父无犬子”的目标吗?家庭如何凭借投资子代教育进行代际地位传递呢?这就需要分析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 事实上,迄今为止,学术界始终未能打开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问题的黑匣子。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eter Michael Blau)和邓肯(Otis Dudley Duncan)就开始关注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这一问题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才大量出现。虽然社会学家主要关注教育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经济学家侧重考察教育在收入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但职业和收入都是反映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教育能否促进代际流动和改善社会不平等,却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身也可能受到收入等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关注微观教育投资行为与代际流动的关系时,往往容易忽略宏观环境因素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因此,如果要从收入代际流动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审视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就必须将父代收入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子代教育获得对其收入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关注宏观环境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上述思路构建分析框架,结合相关文献(尤其是实证研究)从理论上分析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 二、教育在代际流动中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健康、迁移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个人收入,从而有利于社会成员实现向上流动。"Galton-Becker-Solon"模型是人力资本理论从收入视角研究代际流动机制问题的基础。该模型假设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家长持久收入为
,在总收入预算约束下,家庭对家长自身的消费
和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
进行分配,以实现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假设为Cobb-Douglas形式)。上述说法可用经济学模型进行表述:
其中,α取值范围为0~1,表示父代对子代持久收入
和自身消费
的偏向性;r表示父代对子代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则表示除人力资本投资外,其他所有影响子代持久收入的因素。
包括子代的禀赋(endowment)和子代的市场运气(market luck),子代的市场运气被假定独立于父代收入和子代禀赋。子代禀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因特征(genetic traits,如能力、种族等)和文化特征(cultural traits,如学习、技能、目标等),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一部分是遗传自父代禀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