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政治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硕博学位论文的分析(2006-2015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英桃(1967- ),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羽(1986- ),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妇女研究论丛

内容提要:

2006-2015年,以女性政治学为选题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保持总体增长态势,学位授予院校、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广泛;学位论文选题丰富、研究方法多样、跨学科性强,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优于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选题焦点相对集中,妇女参政、妇女组织问题备受青睐,而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女性主义政治理论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仍不充分。鉴此,需要提高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和“合一”意识;鼓励和推动青年学子从事女性政治学及相关跨学科研究,提高其研究兴趣与学术水平。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20)03-0118-11

       2006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第二个十年的起点,2015年为北京世妇会召开20周年,又恰逢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同时,女性主义第四次浪潮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而兴起[1]。系统回顾2006-2015年中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情况,梳理女性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特点,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一、研究概述

       女性政治学在西方语境中通常被称为女性主义政治学。而中国的女性政治学在引进、评价和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本土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历史实践中得以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①以“女性主义政治学”进行主题检索发现,2006-2015年直接涉及此主题的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计8篇。其中有6篇论文集中讨论女性主义与政治学问题,有2篇学位论文出自南京大学②。

       由于女性政治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以“女性主义政治学”为检索词仅能检索出一部分与之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因此,在主要研究内容部分,本文还使用“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妇女参政”“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力求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分析2006-2015年中国女性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全貌,检索出与主题相符的学位论文共181篇③,论文作者来自全国约60所高等院校,地域分布较广,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学位论文数量名列前茅。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将政治学分为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党及政治团体、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等分支[2]。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的二级目录中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3]。综合以上权威划分,根据中国女性政治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参考《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4](PP503-515),以及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特点和涉及内容的整体考量,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国内外女性政治参与、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家与妇女组织、女性主义国际关系与外交研究6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对相关学位论文进行梳理分析。

       (一)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政治哲学被理解为与‘政治科学’截然不同的东西。……然而,从传统上看,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是一回事。”[5](P1)就政治学发展的现状看,政治哲学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女性主义政治哲学”作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2006-2015年涉及此主题的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计36篇,其中2006-2010年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2011-2015年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从学位授予单位来看,南京大学4篇,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侨大学各2篇。

       正义观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过去30年间,英语政治哲学以罗尔斯《正义论》为基础,在西方学术界发展与茁壮,进而引领、灌溉社会上的公共讨论。”[6](P5)在2006-2015年的成果中,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致强调,正是由于主流正义论思想中长期存在的性别视角缺失,才促使女性主义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努力改变女性被定义的从属地位,试图突破原有的理论局限和困境,建构女性主义正义观理论。例如,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张炎子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女性主义正义观需要在消解平等与差异、本质与异质的矛盾基础上,建构出一个多元容纳的普适性理论,需要在批判地继承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女性主义的实践[7]。

       相比之下,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加聚焦和深入。湖南师范大学肖爱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女性主义正义观为人们提供了理解正义理论的新视角,提供了引领正义理论走出父权制的思维方式,丰富了正义论的内容,有助于拓展当前中国社会正义理念及实践的思路,也为推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女性主义正义观自身也面临三大难题:要求平等还是要求差异,强化性别意识还是去性别意识,要求普遍性还是要求异质性[8]。吉林大学刘笑言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在性别正义的视角下,照顾责任分离模式和照顾责任共担模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实践了女性主义对性别角色重新界定的理论构想,但由于二者并未触及工业社会传统的二维生产格局,并没有完全破除性别秩序定式的限制。作者认为,关怀的政治意义与政府的干预理念、家庭与国家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立在关怀理论基础之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遍照顾模式将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性别正义[9]。

       对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思想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重要选题之一。例如,复旦大学贺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强调,弗雷泽以参与式民主正义构想来实践自己的“一元三维”正义框架,她关于“强公共领域”和“弱公共领域”的划分为哈贝马斯所采纳,促进了商谈民主理论的发展[10]。南京大学阮华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提出,弗雷泽从女性斗争的目标、范围和途径等方面为女性解放构想了一幅新图景,给中国当代女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启示[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