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中的词汇共用与概念共享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雪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北京 100085);季智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北京 100017)。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

内容提要:

政治话语是政治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概念则是话语表达的基本要素。中国政治素有重视政治话语建构的传统,近代以来外来概念的引入成为新概念生成的主要方式,并一直延续到当代。本文从概念史的问题意识出发,以学术文献和官方文献为依据,选择“治理”这个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流行词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日常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中转移和意义分殊的过程,揭示了多元主体互动是概念生成的基本方式,学术团体、政治领导人在概念生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一词汇之所以可以在不同话语之间平滑移动,主要得益于其多重含义能在不同话语之间形成重叠共识,从而实现概念的跨话语共享,但进入政治话语的概念,往往会被政治解读所影响,与学术话语体系分离。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治话语是政治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概念则是话语表达的基本要素。概念集中承载着得到社会承认的社会政治理念,充当着社会政治系统自我论证、对外交往、说服劝导的话语基石,其自身的变化也预示着一种政治创新①,引发甚至推动社会政治系统的变革。因此,如何建构和运用新的概念,将其上升到统治理念,一直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互动博弈的内容,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社会政治系统的有效持续运行。

       中国政治素有重视政治话语建构的传统,知识阶层与统治阶层的互动是社会政治概念生产的主要方式。近代以来,大量新的社会政治概念借助西学东渐蜂拥而入,外来与内生叠加互动成为概念生产的新方式。这些新概念的生产既丰富了社会政治变革的观念内容、话语内容,也诱发、引领、推动、论证着各领域的制度变革,从而使新概念的建构和创造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持续主题,并一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新概念的引入也迎来新一波高潮,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新概念建构出现了多元参与互动的新特点。

       本文从概念史的问题意识出发,以学术文献和官方文献为依据,选择“治理”这个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流行词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从学术概念进入政治话语体系,进而成为阐发国家政治发展道路核心概念的过程,讨论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个过程的完成,比较同一概念的意涵在学术语境和政治语境中的异同,进而探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新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概念史研究文献,提出分析“治理”这个当代概念的进路;第二部分通过文本分析,追溯“治理”在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中的演进过程,探讨二者的汇流方式和治理内涵的改变;第三部分是总结和讨论。

       一、问题来源和分析进路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诸学科发生“语言学转向”,对社会政治概念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成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翻译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议题,有学者称之为“把概念带回到研究视野之中”②。概念史、观念史、语词史研究在德语、英语世界中蓬勃展开,学者或者创办专门学术期刊,或者成立研究协会,或者设立研究项目,产生了多部大规模多卷本成果,既有从概念沿革史角度编撰的辞典,也有围绕重要概念、关键词的演变及影响展开研究的著作③。这类研究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吸引了英、法、德语世界之外的学者参与到这类研究之中,建立起跨国的多语言合作项目④,而且研究方法和路径也应用到更多学科中的子学科领域,拓展了专门领域概念的研究,并与话语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形成对话互动。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热情拥抱概念史、观念史研究方法,近代史学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介绍、引领和推动作用,不同学科都逐步产生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重要社会政治概念的内涵变化得到厘清,发展演进过程得到系统梳理,深化了我们对这些概念所反映的相关领域变化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研究范围上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概念,关注它们的形成方式和含义变化,特别是它们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二是采取的时间维度通常有历时和共时两种。前者关注的是某个概念或某几个概念的发展史,后者重视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了哪些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数据库建设、词汇提取分析等技术手段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三是强调要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思想家的角度来研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此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和“大众认知”(popular mentalities)的变化。

       然而,由于概念史、观念史作为研究方法是引介来的,因此学界对于它们的准确界定及其作为方法的合理运用至今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对于语词、概念、话语等这些叙述表达层面基本问题的重视,说明了相关学科对自身话语体系建设的学术自觉以及对社会政治话语构建认识的深化。尽管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尤其是近代以来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概念的形成也富有启发。

       第一,概念之于政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言自明的。概念是事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人脑中的抽象反映,是通过词汇具体呈现出来的,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⑤,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⑥。每个社会政治系统中都有主导概念或者基础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不同的社会阶层及各种政治派别才得以表达他们的经验、预期和行动。而如果缺乏得到社会承认的概念,政治话语体系将难以获得支撑,也将因此失去说服力、吸引力以及对外交流能力,无法将政治体系所依赖的理念基础有效传达出去,为政治行为和实践提供合理的、可信服的理由。

       第二,概念是有生命周期的,会经历“产生—内涵发展—广泛接受—被放弃”的过程,政治概念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同。正如陈寅恪所言:“盖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而不同。”⑦重视语境分析的“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更深入地阐发道,概念有自己的历史,这些名词既可以出现,也可以被废弃,最终消失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