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构主义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是单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还是有其他内涵;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倡导的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024(2021)01-0014-16

       一、西方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一)西方建构主义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单纯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作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主义。进入90年代以后,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日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与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西方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皮亚杰,他是认知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逐步形成与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依据皮亚杰的上述理论观点,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苏联的维果茨基所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维列鲁学派(以维果茨基、列别捷夫、鲁利娅三位学者为主的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已形成包含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两大流派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个体建构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社会建构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由心理学家在大学的研究所或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纯粹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真正走出象牙塔(摆脱纯理论研究范畴)开始进入广大中小学课堂,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逐渐普及以后才出现的事情。这是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如上所述可以为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使这种学习环境真正得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中实现,而建构主义则可以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供最有效的理论指导。随着建构主义在各级各类学校日益普及,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方法。所以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学者认为建构主义既是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但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尤其是心理学界)认为建构主义主要还是一种学习理论。

       (二)西方建构主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比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支持策略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正是西方建构主义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也是新型建构主义必须对西方建构主义加以弘扬与发展的地方。

       1.学习的含义①②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内涵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