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靳涌韬,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周成海,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靳涌韬(1973-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周成海(1974- ),男,山东蓬莱人,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同伴指导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同伴指导是以实践中的教师为主体,以合作研究为基础,其最大意义在于改善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拥有比较久远的同伴指导的历史,设有专门的教研组和较为固定的教研活动,但是有关同伴指导的研究却比较少,能够较为准确、规范的操作同伴指导的更是少之又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07)04-0038-04

      19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点更加强调合作、对话与分享对于教师发展的价值,与此相适应,许多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手段和策略被设计出来,同伴指导(Peer Coaching)即是其中之一。

      一、同伴指导的内涵与特征

      (一)同伴指导的内涵。

      1980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沃斯(Joyce & Showers)首先倡议同伴指导应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关于同伴指导的定义,学者们的看法不一:加尔布雷斯(Galbraith)等认为,同伴指导是一种增进归属感与改进教学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的过程,来达到熟练旧技巧、学习新技巧、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2];迈纳和普雷斯顿(Minor & Preston)认为,同伴指导是教师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各种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既有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历程[3];罗宾斯(Robbins)提出,同伴指导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坊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4]。综合上述学者的看法,“同伴指导”这一概念含有如下几个要点:

      1.同伴指导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自愿结合的伙伴关系。“同伴指导”与“教学督导”不同,后者包含着上级与下属之间监督、控制的关系,而前者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强调教师同事之间是相互扶持的专业伙伴。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中,peer的释义是:“someone of the same age,social class etc as you”,这一释义特别强调peer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而同伴指导中的coaching,根据乔伊斯和肖沃斯的解释,是指一对教师彼此观察,互为教练。总之,同伴指导更强调教师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双方合作关系的互助性,两者之间不存在主次之分,指导者的身份可以互换,是双方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2.同伴指导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善教学。同伴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其价值诉求在于通过同伴之间的协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改善教师的教学。利尼克(Linik)[5] 等学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暇针对本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形成“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困境。而同伴的教学观察与记录,以及课后的讨论与沟通,能够为教师提供反馈,使教师发现教学上的优缺点,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这种协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察与反馈来进行。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从他的同事身上学习,在观察过程中由教师同事提供不断的鼓励、协助与教学反馈,以此学习别人的优点,协助教师成长[6]。

      3.同伴指导意味着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同伴指导不再将教师视为不足者,而是将其视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可以向伙伴教师提出专业建议的专家。长期以来,教师大多扮演被督导、被培训的角色,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同伴指导强调“教师是最了解教学活动的人”,足以担当彼此指导的工作。当然,同伴指导也要求教师本身具备主动参与、持续反思、乐于分享的素质。正如帕亚科(Pajak)[7] 指出的那样,同伴指导具有“为教师所有”(of teachers)、“为教师所治”(by teachers)、“为教师所享”(for teachers)的特性。

      (二)同伴指导的特征。

      1.同伴指导是以实践中的教师为主体的。与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不同,教师同伴指导更强调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同伴是教师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教师有能力成为教师教育者。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师同伴指导就是实践中的教师采用结对或组成学习小组,参与多种研究学习活动,通过相互支持获得专业发展。在形成方式上,教师的组合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

      2.同伴指导的实质在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从字面上看,“指导”似乎强调在教师组合中,不同教师的不同地位与作用,隐含着主次之分或地位上的差异。但“同伴”则强调了在组合中各方的平等地位。实际上,教师同伴指导最主要的关注点不在于指导,而在于参与各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教师同伴指导所强调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因而指导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使在单向的指导中,获益的也不只是被指导的一方,指导者也会因指导活动而得益。研究表明,通过教师同伴指导,许多参与者感到更为自信,不仅因为其同伴的支持性特征,而且因为其为同伴提供帮助与支持的能力。

      3.同伴指导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在教师同伴指导中,无论是哪种活动,都必须基于教师个体的研究和合作研究。比如在最常见的课堂观察中,作为被观察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其个人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基础的,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同样需要对相关主题、被观察教师的特征、教学活动的长处与不足进行探究。只有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观察者才能提供适当的反馈,提供适合于被观察者发展的帮助与支持。而被观察的教师立足于改善教学行动也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探究。

      4.同伴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同伴指导与新教师辅导有本质的区别:新教师辅导的一个前提假设是,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上的缺陷;而教师同伴指导与此不同,它的前提假设就是每个教师都有成长发展的空间,每个教师都有帮助支持同伴发展的潜力。因此,教师同伴指导不涉及到对教师的判断,而只涉及对教师专业活动的判断,且这种判断的目的指向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