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反贫困政治学研究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大才,1970年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反贫困不仅需要国家能力系统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穷人权利系统的有效发挥。国家能力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国家意愿与承诺、财政实力、自主性、有效官僚、地方分权和参与等一系列政治、政策环节的有效运行;穷人权利系统的有效发挥,则需要穷人权利、权力和责任等一系列因素的有效作用。有效反贫困则是国家能力系统和穷人权利系统各自有效运行且互动有机组合的结果,前者是后者的函数。国家能力系统和穷人权利系统共同决定着反贫困的成效,决定着国家类型、公民类型和反贫困类型。国家能力系统与穷人权利系统有机组合越有效,反贫困的成效就越好,否则就会越差。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1-0049-11

       贫困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反贫困战略及成效,不同的战略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反贫困的成效好,而有些国家反贫困的成效差呢?为什么有些国家愿意反贫困,而有些国家拒绝反贫困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国家原因,有人认为是穷人原因。事实上,一个国家是否反贫困、是否有效反贫困取决于两个变量:国家能力系统和穷人权利系统的顺畅运转以及两者的有机组合。本文通过考察国外反贫困政治学的文献研究,提出反贫困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以此考察国外学界关于反贫困实践的影响因素、组合类型及其成效。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意识

       反贫困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研究成果很多、很杂,从政治学来看主要有四种研究进路。

       第一种研究进路:增长反贫困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后会惠及穷人,只要保持经济增长就能够反贫困。通过经济增长反贫困被称为“涓滴效应”(Bardhan,1971)[1]。学者们认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是使一个国家摆脱贫困的唯一手段,“涓滴效应”将产生减贫效应(Karnani,2011)[2]。新自由主义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认为通过放松管制、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等措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会使穷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Rieis,2005)[3]。当然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印度就因为“涓滴效应”而失败(Bardhan,1971),进而加大国家干预力度,强化再分配能力(Kohti,1987)[4]。

       第二种研究进路:干预反贫困论。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学者们开始反思古典经济学的增长反贫困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很多国家开始从“放任自由”转向“干预主义”,纷纷出台社会政策,对贫困阶层进行扶持(Keynes,1936)[5]。波兰尼明确指出,要使“自由调节”的市场不至于“毁灭”,国家要扮演更“积极”的“强制”角色(波兰尼,1944)[6]。此后有很多学者提出,迅速减少贫困是最不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压倒性目标,国家干预势在必行,不管是民主的方式还是强制的方式(EL-Ghonemy,1990)[7]。打破社会隔离、社会排斥需要强化国家干预(Duncan,1999)[8],减少贫困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国家实施普遍性的社会政策(Teik,2012)[9]1,7,要让穷人摆脱贫困需要国家干预,特别是最大可能向穷人授权,鼓励穷人参与(Bryer,2018)。博茨瓦纳的反贫成效来源于有效的国家干预(Selolwane,2012)[10]。

       第三种研究进路:政治反贫困论。反贫困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但不是简单的国家干预,而是一个围绕国家进行资源分配的政治问题,只有从政治上着手才能够从根本上反贫困。Brady认为,贫困是一种政治结果,政治使穷人贫困。因此需要福利派与左翼政治行动者联手反贫困(Brady,2009)[11]。有学者提出两条反贫困途径:第一条就是政治反贫困。反贫困需要政治,各级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是政治行动者,“弱势群体”“穷人”同样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Braathent,etc.,2016)[12]2-5。第二条是竞争性选举和公共资源的制度化安排(Royce,2009)[13]。政治因素在反贫困的作用中位居首位,民主制度和问责具有重要的反贫困功能(Selolwane,2012)。

       第四种研究进路:权利反贫困论。反贫困不仅需要国家和政治,更需要权利,即穷人有获取相关收入和福利的权利以及问责政府的权利。Bryer等人认为,反贫困要重视公民权利,重视穷人参与,政府要向穷人授权,实现“最大授权参与”(Bryer,etc.,2018)[14]。马歇尔认为,完整的公民权由三个要素构成,仅有公民权利、政治权利无法为公民争取更多的福利,还需要社会权利(Marshall,1950)[15]。社会政策研究者认为,社会政策源于社会权利,而社会权利是公民应享的一项基本权利(Haan,2007)[16]。

       反贫困的政治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以上只是类型化的选择性列举,无法穷尽。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以上四种反贫困研究进路具有整体性、单一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者们没有从系统和框架的角度考察反贫困的各个主体、程序、环节与有效反贫困之间的关系。因此,每个理论都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都会留下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行为。例如,有了国家干预为何无法有效反贫困,很多民主国家为何还有很多穷人,印度独立以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为何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很多国家穷人有权利为何依然贫困。显然,这四种反贫困研究进路无论是单独运用还是简单组合,都无法很好解释有效反贫困。因此,需要整合相关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反贫困问题。

       有效的反贫困战略需要两大系统顺畅运转、有机组合:一是国家能力系统,即反贫困是与国家能力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政治、政策环节的结果,在这个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运转出现问题,反贫困战略就会中断。二是穷人权利系统,即反贫困与穷人权利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环节作用比较弱,反贫困的成效就会降低。三是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国家能力系统与穷人权利系统的有机组合,只有两者的有机组合才能够实现有效反贫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