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内生性动力的意蕴及其实现

作者简介:
杨瑞勋(1973- ),男,四川西昌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西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学新(1966- ),男,河南获嘉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校改进等;班振(1990- ),男,山东济宁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教师内生性动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以不断提升自我、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的主动愿望,具有崇高精神性、潜隐性、自发性等特征,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升、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等有重要意义。在揭示其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崇高精神修养内容在师德教育中长期失位、教师境遇缺乏充足和理性的外部供给、教育改革传统推行方式与教师内生需要分离是其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重视教师内生性动力生成基础的培育工作,让崇高精神修养回归师德教育的核心位置,着力改善教师内生性动力生成的外部环境,以“人”的视角来认识和尊重教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毋庸置疑,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教育正处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师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由此,圆满完成此项重大任务离不开一支主动参与各项教育实践创新工作的优秀教师队伍。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更多是受外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精神却明显不足,从而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鉴于此,教师的内生性动力已成为教育领域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对于教师内生性动力的认识还较为简单和模糊,更多是将个体内生动力概念与教师简单相加进行解释与理解[1],而对其特殊性却未能作出正确的应答,对教师内生性动力的激发缺乏针对性。为此,揭示教师内生性动力的内涵、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是当前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研究尝试在揭示教师内生性动力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其缺失的主要成因,然后根据其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性的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教师内生性动力的意蕴

      (一)教师内生性动力的意涵诠释

      “动力”一词由“动”和“力”构成。关于“动”,《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动,作也。从力,重声。”[2]“力”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释为:“力,像原始工具之耒形。殆以耕作须有力,故引申为气力。”[3]《辞海》中,“动力”的基本含义是指可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力量或者比喻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力量。[4]因此,“动力”是指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引申为推动工作、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动力”从力量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生性动力属于内部动力,其动力来自个体自身而不是外界的作用。从广义上,主要指人对物质利益和精神理想的追求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狭义上,主要指人对自身尊严与价值、生命质量、职业情怀等方面的实现而产生的动力。而对于教师内生性动力含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教师基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欲望而产生的内部发展动力[5];另有学者认为,它是指教师基于国家需要、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因素,与来自外部环境的推动力相互作用而作出个人行为的力量。[6]

      从以上两种定义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内生性动力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都能正确把它视为教师自发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欲望和需求,而遗憾的是都未能结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揭示其丰富的内涵。正确认识教师内生性动力的内涵不应简单套用内生性动力的基本含义,而应紧紧围绕教师职业属性来进行认识。第一,教师所处的教育工作环境是其内生动力产生的重要土壤。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7]而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内生性动力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然受到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教师的内生性动力的主要内容或成分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第二,教师内生性动力驱动的行动主要指向高质量教育目标。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从而使教师的一切工作行动都需要以高质量教育为目标,而不应是个人利益或社会其他服务。心理学需要相关理论表明,个体当出现某种需要时,为满足此需要就会通过执行相关行动以满足其需要,此时需要也就会自觉转化为个体行动的动力。[8]师的内生性动力作为教师自身的一种需要,从教师的职业属性来看,其更多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内生性动力所驱动的行为更多是围绕自觉提升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而展开的。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教师内生性动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以不断提升自我、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的主动愿望。教师内生性动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一般会成为教师的精神追求、升华为教师的职业信念,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培养优质人才服务。

      首先,教师内生性动力的内核是崇高的教育情怀。教师内生性动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易外显,集中体现为教师的教育情怀。第一,教育情怀是教师一种崇高的职业操守。“情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9]教育情怀是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叙事,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0]第二,教育情怀是教师对于献身教育的承诺并且与功利无关。献身教育的承诺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面对学生对道德知识和审美等需求,而产生出的行动承诺。而且为实现这一承诺,教师往往不顾一切,甚至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的安危。对他们而言,学生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范梅南所言:“有什么比了解孩子心目中的一件事情的本来面貌更重要的呢?有什么比了解如何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社会和职业上实现完全的自立更重要的呢?”[11]

      其次,教师内生性动力的根本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社会责任感是指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社会发展主体所承担的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意识、价值观。[12]社会责任感是教师内生性动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强烈社会责任感可让教师自觉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自身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理解社会及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诉求,并把解决这些问题视作己任。

      再次,教师内生性动力的基石是日常对自身工作问题不满的积极态度。对教师而言,最直接产生改进愿望的是日常工作中对自身教育问题的不满足,力求精益求精。正是因为教师对于工作中的每一个错误细节,如某个知识点未讲授清楚,甚至是说错的一句话而自责或不满,并力求寻找问题解决的细小行动,才汇集成为教师主动要求改进的重要基石。《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3]这已充分说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感到困惑,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努力钻研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教师内生性动力的特征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