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1-0108-03 在人类跨进新世纪之际,我国加入WTO已是指日可待。加入WTO,中国将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重要成员。全球化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新的机遇,也给世界带来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每一个德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文拟就全球化与道德教育问题作些许探讨。 一、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向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我们更容易地吸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了新的传播渠道。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在经济发展、政治影响,还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总体上说,我们还都相对地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西方敌对势力,正利用它们在各方面都处在优势的有利条件,竭力对我国“西化”和“分化”。尤其是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更是全球化中心的中心。一方面,它利用全球化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军事优势,密切其与盟友的关系,增强其领导世界的信心;另一方面,它利用全球化为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方便条件。它利用经济活动、贸易往来、投资以及互联网,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说过,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工具。”其目的是通过渗透与传播来腐蚀我们的人民,最终达到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不断地泛滥和传播。这些腐朽思想使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贪欲不断膨胀,使一些人目光短浅,失去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些新问题、新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加入WTO将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催生市场经济的形成。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将出现许多更为复杂的情况:一是经济成分多样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多样化的出现,必然要带来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于经济地位、利益分配上的差别,不同的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斗争。尽管这种斗争,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属于人民矛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领域不同阶级之间的思想斗争,这是阶级斗争在我国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的表现。二是社会的多样化及不断发展。这些不同的形成,反映各种不同利益和要求,并且与不同经济成分与利益主体的要求相结合,它们不但要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满足,而且还必然要求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权利。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多样化。特别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内容、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化产品的品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休闲、娱乐、旅游和消费,避免一切腐朽生活方式对他们的侵蚀,也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对我们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或“分化”,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 二、加强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我们认为,当前加强道德教育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道德规范不会凭空产生,它首先来自于对传统美德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传统美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国传统道德,有三大特征和若干德目规范。特征之一是道德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正是这种特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先哲们具有自觉为社会政治服务,为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的务实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应大力倡导的。同样,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中国的传统道德的人格理想设计,往往是与理想的构建结合在一起的。儒家所提出的人生修养程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难看出,这种以“平天下”即报效社会、报效国家为人生修养最终归宿的思想,对于引导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中国传统道德的特征之二是,群体重于个体。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群体为本位。这种“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人己关系上的宽爱仁厚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对于培养当代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对于抑制因过分膨胀的个人主义欲望,对于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中国传统道德特征之三是突出主体地位,强调内向用力。“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是这突出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作用的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人们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胜。这同样是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特征。 另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所形成和流传下来的一些道德规范与德目对我们今天开展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公”、“忠”,“公、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在当代,这种道德规范,不管是对培养人们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还是对于培养人们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又如“义”,“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说明做人、做事都必须遵循正确的行为原则,这就是“义”。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义”的准则,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积极作用。如果人们都能够维护“正义”、“公义”,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那么就不会出现坑蒙、拐骗等恶劣行为了,人际关系就会和谐,社会经济秩序就会稳定、正常了。再如,“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正常重要的规范。“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亲爱自己应当亲近的人,这就是“仁”。在当代,弘扬中国固有的精神“仁”,不仅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互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缓和国际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和睦相处,对于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差距,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又如“中和”。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分和达不到都不好,既无过也无不及,这就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说明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人们的情感未再现出来时,喜怒哀乐皆合乎礼义法度,这就是“和”。这种对于人们的感情欲望、所作所为,保持中正不偏,符合礼义法度的道德要求,显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为人处事、反腐倡廉、反奢移浪费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