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0)02-008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四部分里分别谈到:“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这的确是切中肯綮的论断和高瞻远瞩的指示。它一方面说明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教育界过去还没有真正地将它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和解决。 教育评价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同教育目标、教育活动一道被认为是现代教育教学系统的三大因素。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教育评价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则指对作为对象的某一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所做的偏重于“定性”方面的评价。由于它最终要以“评优论劣”、“说高道低”等简捷的结论形式呈示给被评价者,因此,往往能对教育部门、单位或者个人起到直接的、显著的诊断、指向、激励和调节作用,对教育的纠编导正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育评价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评价一样,有着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权重。笔者注意到,在林林总总的研究文章和论著中,还没有一篇(本)把“教育效率”列为单独的“一级子目录(项目)”的,甚至也很少看到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参照体系的。这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效率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产生的,它需要“待以时日”,也不容易“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二是教育效率可以体现在诸项目(各个教育环节和关系)中,没有也不便于单独列出;三是人们还没有重视它,它还处在教育评价的“被遗忘的角落”里。如果说前两者主要属于操作技术问题,还“情有可原”;那么,后者则显然属于认识上的偏颇,是必须予以纠正的。 教育效率就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硬件条件不如意,未见得就不是好学校;升学率没能站在顶尖的位置上,也不一定影响它作为名校的形象……但如果“效率”不高,那就肯定与“好校”无缘。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在素质教育评价中有着“一票否决”的作用,理所当然是素质教育评价的至重砝码;而“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学力(主要指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来衡定教育之价值的。不难看到,“效率”有着质的规定性,而考试成绩是量的体现——也许这正是两种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不同追求的根本区别所在: 低效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教育之低效,或者是因为教育者缺乏对事业的情感倾注,得过且过,不把精力用在教育艺术的雕琢、教学水平的提高上;或者是因为教育者本身素质就差,“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或者是因为教育管理混乱,不仅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效能,而且引起个体之间的内耗,使群体的工作处于低迷徘徊的状态中……总之,它们都与素质教育对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在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相去甚远,格格不入。 应试教育不是高效教育。应试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的只是少数“优秀”学生和他们在智育方面的表现,而置大多数学生和学生智育之外的其它诸育于漠然,于不顾,因此,它的受益面窄,受益层次低,与素质教育要在最大范围和限度内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一般劳动者的教育追求迥异其趣。应试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无原则地、随心所欲地延长教学时间,而“效率”的解释正是“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现代汉语词典》),时间的“无谓”延长必然引起效率的降低。 素质教育一定是高效教育。这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可以用“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来概括)决定的。除了前面所谈到的原因,我们还不难看到,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等为最终指归的。要达到这样的宗旨,教育者就必须把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思想精华(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财富)有机地传承给学生,就必须向学生传授关于获取知识和生存能力的科学方法,就必须使学生能够实现由教师教导学习、辅助学习到自主学习的飞跃,使他们逐渐地独当一面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崭新的精神产品,去开拓未知的生存空间。现代教育所肩负的如此重任就注定了它本身要有“高效性”;失此,教育就是落后的,也就不能与素质教育相提并论。 高效教育也一定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正如人类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成果之和也比不上近百年来的科技结晶一样,人类千百年来的教育所跨越的无数步子的“总长度”大概也没有这一百年的“一大步”来得那么大。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先进范式,它是在对传统教育的“扬弃”中,在对各种迂腐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制度的“背叛”中“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前此的教育表现尽管各各有别,但“低效”是它们共同的也可能是致命的症结所在。只有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进而是社会的发展为目标,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高举“减负增效”的旗帜,在教育效率上以大手笔写下了大篇章。这又反过来为科技、社会的前进注入了无穷的动力,起到了最大的助推作用。也许有人要问,在过去时代里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有过教育的中兴时期,难道他们无一例外地陷入“低效”境地了吗?当然不是。不过,我们同时必须指出,他们其实在有意无意中已经不同程度践履了“素质教育”;其实践至少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成份”,闪烁着“素质教育”朴素的哲学光辉——“素质教育”不是近几年才有的,只不过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命名”较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