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的国内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发林(1985- ),男,湖北恩施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全球金融治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天津 300350);朱小略(1987- ),男,湖南株洲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国际关系理论(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太平洋学报

内容提要:

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通常受两类问题困扰,即“整体主义失败”和“还原主义风险”。整体主义失败将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利益视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而在具体分析中失去了解释力。还原主义风险将利益主体还原成具体问题领域内的利益攸关者,依据不同的问题分析不同利益及其主体,并因此得出不可类比和类推的因果解释。国内关于国家利益研究还呈现出鲜明的“复合两重性”特征。具体而言,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包括学界对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的理解分歧,以及对“国家利益”概念解读的窄化等。针对上述两类问题和中国研究的“复合两重性”特征,本文对国家利益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尝试从主观层面的“利益诉求”与客观影响的“烈度”两个要素出发,以政府、民族和民众三个主体为基础,组建起动态条件组合的分析框架,以替代建立在系统结构分析基础上的传统方法。这一新视角尝试探索国内不同主体的利益与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利益的构成关系,并以此在国家利益的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分析路径间建立联系。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20)11-0035-14

       修订日期:2020-10-03

       *感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DOI:10.14015/j.cnki.1004-8049.2020.11.004

       张发林、朱小略:“国家利益的国内基础——一个动态分析框架”,《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11期,第35-48页。

       ZHANG Falin,ZHU Xiaolue,“Domestic Found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A Dynamic Analytical Framework”,Pacific Journal,Vol.28,No.11,2020,pp.35-48.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同理论和经验研究对国家利益的解释各有不同,且中西方国家利益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源于西方的国际关系学主要从两大路径出发研究国家利益。一种路径从国际维度出发,多以国际体系为框架,聚焦于国家利益的“第三意象”分析。这种路径常见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无序的,国家利益只有零和性。然而,这一国家利益分析范式往往陷入“整体主义失败”(holism failure),即将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视为一个不可分主体,默认其利益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从而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缺乏解释力。①另一种路径侧重于决策分析,②尤其从“第二意象”(国家内部结构与决策)和“第一意象”(决策者)入手,将国家利益细化至具体决策和行为动机的层面。③这种路径常见于激进国际关系理论和较晚发展的对外政策分析学。然而,它却偏向了另一个极端——“还原主义风险”(reductionist gamble),即过度关注具体问题领域的利益主体和决策过程,忽视了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宏观过程(macroprocess)。④换言之,还原主义研究注重解释具体问题或现象,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国家利益的一般性分析。总结而言,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国家利益分析主要存在两大核心区别。一个区别存在于利益主体层面。整体主义路径将主权国家视为国家利益的唯一主体,如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被理解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⑤还原主义路径往往追溯到国内代表国家利益的具体行为体。另一个区别是关于国家利益的构成。整体主义路径下国家利益往往是外生的,国家利益的起源和形成得到较少的关注,而还原主义路径关注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但这些利益如何组合成国家利益又成了一个难题。这正呼应了“国家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加权指数”,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观点。⑥

       相较之下,中国在引介和学习西方国家利益研究的同时,“整体主义失败”和“还原主义风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国家利益研究还呈现出特有的“复合两重性”特征,即相关研究认为国家利益兼具对立统一的双重属性,如阶级性和民族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等。这一特征导致国家利益缺乏系统的属性分类和充足的分析解释力,并由此阻碍了中国国家利益研究的发展。面对国家利益分析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两种倾向和“复合两重性”的特征及问题,相关研究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和尝试,如通过区分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利益”和还原主义视角下的“政策驱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中国的汇率政策。⑦宋伟的研究尝试走向更加整体主义的一端,强调“整体国家利益”。⑧本文尝试在国际关系学主流的整体主义分析路径之外,从还原主义的视角探索国家利益的国内基础,但在简单还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还原主义视角下不同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构成关系,从而在整体主义和还原主义路径间建立联系。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国家利益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建立一个动态的国家利益中层分析框架,以此试图解决或规避上述倾向和特征所带来的问题。

       一、中西国家利益研究的特征和问题

       国家利益研究的经验起源无从考证,但学理性且系统性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学的诞生。国际关系学起源和发展于英美主导的西方学术界,深受欧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并长期以来主要反映欧美国家和学者的关切和需求。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差异的存在,国际关系学进入中国后,国家利益研究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问题。

       1.1 整体主义与还原主义:西方国家利益研究的经典进路

       西方国家利益研究是在不同理论流派的争论中发展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德华·卡尔(E.H.Carr)对理想主义的批判和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对人性和历史的探索,明确了古典现实主义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的基调,但是不同学者对国际利益内涵和性质的理解依然存在差别。⑨总体而言,在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民族国家最关注的核心利益,这势必要求国家凝聚力量(即power),以追求安全方面的保障(这里的力量既指政治权力,也指军事力量)。在这个基础上,民族国家被定义为以“权力”追求国家利益的理性行为体。新现实主义同样以无序的国际体系为假设前提,但却借用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将“生存和安全”视为国家利益的目标,将“权力”视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⑩尽管新自由主义也承认国际体系的无序性和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但它同时强调通过国际制度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并将国家利益拓展到了四个维度:生存、政府自由行使权力、经济利益与民族国家的集体自尊。(11)并且,由于强调在合作的同时也应形成一定的制约(用以限制“不守规矩”的国家),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只有具有独立民主价值规范的政治体系,才能正确界定国家利益。也就是说,国家利益不应通过无政府状态下各民族国家对安全状态的担忧,而应该通过一国的民主制度来界定,这与多伊尔(Michael Doyle)的“民主和平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呼应。(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