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百年学科史回顾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霍伟岸,政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前,在一批留洋归国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政治学学科被取消,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造成了严重影响。从1980年学科重建至今,西方政治思想史已经恢复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研究基础,与西方学界的差距正在拉近,但仍面临着内在发展困境。展望未来,中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须始终明确和深化我们不同于西方学界的研究问题意识,加强方法论自觉意识,并充分借鉴政治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52(2020)05-0017-11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各近代学科的发育发展中,政治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最能反映中国社会转型以及近代化进程的学科之一,它对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的学术折射最为典型。”①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政治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科学,其发展总是与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形成紧密的呼应,因而深切感受着时代大势的跌宕起伏。②作为支撑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③西方政治思想史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④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成为了国家社会转型和时代精神变迁的缩影。

      为了准确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起古希腊,下至19世纪,但是本文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延伸到了20世纪,包含了通常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范畴下加以讨论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家。⑤其次,我们还需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略加讨论,因为这两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对象有大量的交叠重合,而在概念上,西方政治哲学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基本上可以作为同义词相互替换。但是在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西方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还是有明显区别。西方政治哲学更注重抽象地讨论政治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在展开分析时,可以运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思想资源,然而其运用方式更注重的是逻辑分析,而不太在意结合历史语境理解思想家本来论证的含义;西方政治思想史则更注重历史性地分析不同思想家的观点和论证,相对更关注思想家的主观意图和当时的特定语境。⑥而且,西方政治思想史通常隶属于政治学学科,而西方政治哲学则一般隶属于哲学学科。因此,本文对中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评述虽然在某些方面也适用于中国的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但有些方面则不适用。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0年学科恢复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整体发展历程的梳理,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得出了富有启发的经验总结。⑦相对而言,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一特定分支学科的回顾文章还不多见,而既有的文章又多侧重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学科重建后的阶段,对民国时期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状况着墨很少。⑧笔者不揣谫陋,力求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史再次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从学科初创到学科重建

      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和学习,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进而再到思想层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正是伴随着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到第三阶段后,才开始逐渐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并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进入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议程之中。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内的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一开始就承担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这就使得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始终与国家和社会的革命与转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最新研究的考证,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端始于1899年,当时京师大学堂设立了政治专门讲堂,后来又在1909年开办了本科教育。发轫之初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以国家理论、宪法理论和制度理论为核心,人权、自由、民主等内容很少涉及,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自然也未提上日程。⑨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领域,在清末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几乎没有形成任何研究基础,最多只是有一些相关的译著问世,如严复所译的卢梭《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穆勒《群己权界论》(今译《论自由》)等。严复所著的《政治讲义》⑩确实包含了不少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相关内容,虽然此书被萧公权称作“中国人自著政治学概论之首先一部”,(11)但根据最新研究,严复这一著作实质上是参照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西莱的《政治学科导论》而撰成,类似于编译之作,并没有太多的原创性。(12)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和学科体系在清末民初的引入和建立,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一名副其实的“舶来品”,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一批学成归国的留洋学者来奠定最初基础的,如高一涵(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张奚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浦薛凤(美国翰墨林大学法学博士)、萧公权(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博士)等人。其中,高一涵编著的《欧洲政治思想小史》(中华书局1920年版)和《欧洲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被视为“对政治学中‘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开辟”,此后北京大学政治学史的课程就被政治思想史取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也成为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13)

      初创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是为学科打基础,主要研究该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和较为宏大的问题。例如,张奚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直接研究的是社会契约论、主权和自然法这样的大题目。(14)又如师从著名学者拉斯基、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吴恩裕,其专著主要讨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以及国家分类、自由主义等基本主题。(15)从当时国家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来看,中国要尽快摆脱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建立和巩固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就必须对这些本质上是从西方政治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制度背后的原则和理念有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因此,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建立伊始,就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一种重要使命。

      第二个特点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教学服务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为相关教材讲义的编著。虽然教学与科研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学科草创时期,科研工作围绕教学展开往往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如浦薛凤的名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既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研究专著。从其成书过程来看,是先有若干论文,后又结集整理扩展成册。为教学之故,先前作为讲义撰写并发表于《清华学报》的各篇论文,其标题也都是相当宏观的,如《卢梭的政治思想》《英法革命之政治思想》《英国功利主义派之政治思想》等。(16)若论研究水平,民国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可谓参差不齐,有些著作(或教材)仅限于对几本西方同类著作的二次加工和整理;(17)有些虽然材料基础还不够坚实,但至少有了明确的理论立场和方法;(18)有少量研究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不亚于西方学界的优秀著作。(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