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20)03-0030-08 科学研究依据其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分为原创性研究和继发性研究。原创是最初或最早的创造,就是首创[1],是对现有事物的怀疑与否定,对一种新的可能性的预设,对具有某种价值的新的存在的建构。原创性教育研究是最初的、首创的,从根本上开拓或奠基某教育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问题和学科领域的创造性研究。无论是回应当下中国教育实践之热点和难点问题,还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以解决教育学科理论失语和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文化失语问题,都特别需要原创性教育研究。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2],本土原创性的教育研究还相对薄弱,在这一背景下,系统探讨原创性教育研究何以可能的问题,便显得特别重要而又迫切。 一、原创性教育研究的问题选择 任何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无不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问题和回答时代之问的结果。毕竟,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解决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研究者开展原创性教育研究,首先遭遇的自然也是研究选题的问题。原创性教育研究究竟需要选择怎样的研究问题? 相较于科学教育学问题,原创性教育研究更应该选择实践教育学问题。作为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教育理论不仅关注科学教育学问题——追问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应关注实践教育学问题——教育应当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教育学是纯理论性的,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事实来说明,解释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阐释性的,其理论生长点在于比教育学科更基础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之中。因而,科学教育学很难做出根本意义上的原创性教育研究。实践教育学则更为关注为教育实践制定理性的原则与提供科学的指导,注重对独特的教育实践的研究,强调实践理论扎根于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的“对话”与反思,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教育学科的依附性,克服了基础学科自身视野的局限性,因而也决定了实践理论必然的原创性(以及伴随的局限性)。因此,要在“教育理论”自身学科中开展原创性教育研究,必须区分科学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不同内涵和不同生长点,重点关注教育实践理论的原创性生产。①当然,更加关注实践教育学问题,并不意味着科学教育学问题不重要,而是基于原创性教育研究的追求,实践教育学问题研究更容易在原创性教育理论建树上有所突破。 相较于国际性教育问题,原创性教育研究更应该选择本土性教育问题。原创性教育研究当然希望能得出原创性教育理论,那么理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问题的研究。理论是从实践土壤里“长”出来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得不断丰富。原创性教育理论当然也来源于教育实践,来源于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这种原创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是本土生长的理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是校本理论;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特别由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研究范式多来自西方),以及文化的不可通约性(任何文化都有民族的和国家的传统),原创性教育研究更倡导研究本土性的,也是原发性的、当下的教育问题,从研究中本土生长出真正原创性的理论。当然,原创的教育理论还可以从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之国际比较研究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但根本上是从实践中来的。事实上,以本土教育问题引发原创性教育研究,以本土教育问题引发教育理论原创,也是教育理论原创的最终归宿以及判断原创教育理论真假及其合理性的最终标准。 相较于众多的教育实践问题,原创性教育研究更应该选择最为基础的、具有原发性的教育实践问题。唯有最早或最原始的、对基础性问题(包括应用基础性问题)的创造性研究(首创性研究),才有可能就某一研究对象、范围、问题、学科领域研究做一些开拓性或奠基性的工作,进而才有可能对后来研究产生引领性的作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对于每一门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也影响重大,往往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就教育学科而言,无论是一级学科教育学还是其下位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二级学科,都普遍存在着一些最为基础性的教育实践问题有待研究。也正是对基础性的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突破及其对后续研究的引领性作用,才使得人们更加看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并对其研究成果抱持着积极的期待。 事实上,科学教育学问题与实践教育学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间关系有点类似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与本土性的、最为基础的、具有原发性的教育实践问题不同,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追求原创性的教育研究者可能的问题域。作为一种专门的提升人生价值、发展人的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一种学术智力活动,教育研究则以全面借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品性为基础。这种大量借用的其他学科成果,在促进教育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容易遮蔽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立场和自主意识,并且使相关的原创性教育研究难度更大。尽管如此,研究者依然可以基于生活与实践的立场,将向外的、借鉴的眼光转化为内在的、自省的审视,从学生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视角,关注相关学科成果或已有的教育理论,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处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就教育目的的永恒与变化问题、为不同人提供不同教育的问题、知识本质及其产生机制与教育问题、教学方法随着学习研究深化而变化的问题等人们长期关注的教育问题[3]进行深入思考,有可能产生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教育研究成果。毕竟,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创新,都是研究者在深入理解和掌握前人及他人已有思想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论武器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