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一体化建设则是立足于德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致力于构建整体的、系统的、衔接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的理念、目标、课程、方法等方面的一体化的建构,革除德育体系的碎片化、割裂化、分散化的弊病,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本文拟从德育一体化的基本理念着手,对德育一体化的现实背景、理念基础、价值导向等展开理论探析,并探究德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及策略,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德育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思考。 一、碎片化与系统性的张力:德育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自从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来,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已成为德育领域的重要主题。德育一体化建设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它与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并愈益明显的碎片化与系统化的冲突和张力有着紧密关系。这种冲突和张力集中表现为:一方面,德育具有系统化、整体化、衔接化的迫切需要,它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在现实中又面临着碎片化、分散化、条块化的种种风险,这制约了德育的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化解德育的碎片化风险、凸显德育的系统性诉求,也就成了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德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一)德育的碎片化风险 首先,德育的基本理念及目标导向存在碎片化风险。一方面,从德育基本理念的角度而言,当前德育基本理念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凝聚德育共识,促进德育理念的整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然是德育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德育基本理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一批批德育学者基于中国国情、教育实情开展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诸如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制度德育、生命德育等德育理论及模式,[1]对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如何在这些理论创新、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凝聚德育理论的共识,探索建构如罗尔斯(Rawls,J.B.)所言的学术理论之间的“重叠共识”[2],依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德育建设需要面对的主题。也正因为如此,在德育基本理念方面,有必要对德育基本理念展开一体化、系统性的整合和建构,这也是未来德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德育目标的角度而言,当前的德育目标也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碎片化风险。各学段之间的目标体系的条块分割状况仍然比较显著,需要统整、升华出更加贯通和衔接的核心目标体系。这就需要在德育领域中构筑国家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之间的一体化的和谐、平衡关系,共同服务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这一总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当中,国家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依然是比较分散的,没有很好地以立德树人为灵魂和统领,缺乏对总目标的全面、系统和深刻的把握,没有把总目标层层分解,有效地落实到各具体目标当中,从而造成德育目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化与碎片化。 其次,德育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碎片化风险。这种碎片化风险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在纵向衔接上依然不顺畅,往往呈现出“各学段各自为战、相互割裂”[3]的状况,没有使各学段的课程内容构成为纵向衔接、分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比如,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使用的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及内容体系,但是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则又自成体系,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和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有较大区别,在结构的统一、内容的衔接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各学段之间的“裂痕”仍然比较深。第二,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横向上,各内容模块之间也存在着“各自为战”的问题,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德育在内容体系上涉及了个体品德模块、社会公德模块、思想政治修养模块,同时还有心理健康模块、法治教育模块、传统文化教育模块,等等。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各个模块之间形成横向的有机衔接和贯通?这也是当前德育内容体系建构中亟待解决但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并且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德育课程内容就容易产生模块分立、缺乏有机联系的弊端。第三,德育的教学方法层面也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设计,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分散乃至于随意的现象。知性讲授法、榜样德育法、叙事德育法、道德两难法、社会行动法等各种方法不一而足,但是,各个学段的德育工作在方法层面上一直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谋划,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体系以供德育教师们选择和使用,这样就制约了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再次,德育评价及矫正机制存在碎片化风险。德育评价具有评价、诊断、导向和激励等功能,它在推动德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德育评价及矫正机制的碎片化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其一,缺乏系统、有效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根据对国内各个学段的德育评价情况调查发现,由于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品德评价几乎都是以考试为主,而通过考试来完成学生品德评价本身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大学阶段则结合了考试和考查的形式,小学阶段一般是采用日常操行评定及考试。可见,大中小学的德育评价并没有形成贯通、衔接的体系,没有形成一体化、衔接化的评价理念及机制,各个学段是相互背离、分裂的。在没有系统性、整体性德育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德育工作的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其二,缺乏对学校和教师的德育工作成效的系统性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到目前为止依然缺乏系统性的指标体系来加以评价和督导,由此也就很难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优劣奖惩的判定,而德育评价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反馈、导向和矫正功能也就无从发挥。同时,对教师的德育工作效果也同样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机制。目前,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德育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实得好不好,依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价和诊断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业绩和升学率的评价,而缺乏贯通性、系统性的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评价机制的“缺席”,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