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教育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

作 者:
宁虹 

作者简介:
宁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世纪伊始,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教育的历史性变革发出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在北京市建设了首批“教师发展学校”。本文旨在以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初步思考就教方家。

      一、重新理解教育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关涉到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在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中,蕴含着新的观念,体现着方法论的重要转向。其中带有根本意义的是重新理解教育。

      (一)知识经济使教育凸显出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的、根本的意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维系人类经济生活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知识的不断创新。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经济主活的维系从物的依赖转向对知识创新的依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历史时代。这个新的时代扩张着和加深着对于教育的需求,导致了教育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当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它所强调的是育人的根本意义,知识本身相当的成分因其迅速更替而难以与人相伴久远,惟有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使人学会生存。当埃德加·富尔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注: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的时候,已经敏锐地把握到教育与人类,与每个个人的生存之间的这种直接的、根本的联系。学习化社会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全面地、直接地使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意义。教育将与社会融为一体,因而是直接的,教育形成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达成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根本的。知识经济使教育日益凸显出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的、根本的意义。

      (二)文化融合

      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融合不等于传递,传递的含义是单向度的,而融合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人群或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情境参与、创造生成。教育作为文化的融合,总是交互的、建构的、创造的、发展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个人体验,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融合,也体现着教育的历史性变革。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了文化中知识内容的方面,教育因而成为知识的传递、生活的准备。这样一种对于教育的理解,得以持续千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允许以一次性的知识准备,应付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使这一切成为过去。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强调,改变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知识是可以传递的,但精神的达成不是传递的,而是通过理解建构和生成的。教育的内容是文化的结晶,教育的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学生、管理者、研究者,一切参与教育的人都有着先在的文化背景,所有这一切在教育的现场情境中相遇、交互作用并融合为新的精神。从单向度的知识传递,到多向度的文化融合,表现着当今时代教育的历史性变革。是时代使教育作为文化融合的意义得以彰显,教育越是与社会融为一体,这一意义就越加突出。

      (三)主体间的理解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更多是在主体间发生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也都有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理解。也就是说,既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客”关系,也有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主-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是交互的,这样一种关系被理解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表达着一种对主体间的、交互的关系的整体理解。这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如果仅仅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客”关系去理解教育,那么,无论怎样构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种复杂的主客体关系的系统结构,总是难以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一种先在的主客二元分立的态度已经失去了主体间的、交互的整体意义。同样,在一种分解的理解中,把作为主体的人简单地、机械地作为被动的客体,也难以表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真实关系和交互作用。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在某种分解的时间片段中时而作为主体去认识对方,时而作为客体被对方所认识。他们之间的理解和认识是在同一过程、同一活动中同时地、交互地、共同地进行的。

      (四)面向实践本身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解释和改变世界。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展开了以实践认识和改变人类生活世界的现实途径。

      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以面向实践本身的线索理解教育,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理解教育的基本态度和方式,它或许可以是略有区分的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摆脱那些二元对立的无休止的争论和各种偏见,直接从教育的实践中去理解教育;其二,是指直接面对教育实践本身,而不是那些游离于实践之外的外在的东西。我们这样来表述这一线索,并不是简单地套用现象学“面对事实本身”的口号,而是基于中小学火热的教育实践对抽象思辨的教育研究的不满足和要求研究进入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强烈呼唤。同时,面向实践本身,也将使我们以教育实践生动、丰富、强劲的现实源泉克服形而上学方法论传统的影响,也避免现象学、解释学中的相对主义、感觉主义的倾向,使重新理解教育的问题“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相关文章: